每次看見都更的新聞 都深感“同意戶的悲哀“花少許的金錢 配合都更 換一棟新屋 不好嗎?https://tw.appledaily.com/recommend/realtime/20190204/1504453
god52101314 wrote:每次看見都更的新聞...(恕刪) 這要分兩方面來說:1.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就拿劣者來說吧。一輩子辛苦,就一幢老舊公寓。可去日無多,又沒有收入,您要劣者哪裡去找這麼多錢?2. 從大埔開始,都市更新已經被妖魔化了。廠商也被形容成吃人不吐骨頭的餓鬼。每個人都精打細算,深怕被坑了。沒有信任基礎,當然難以推動。不過,劣者倒是有兩個疑問:1. 老舊建築一定不安全?幾回地震,出事的,似乎大多反而是二三十年左右的住宅大樓。低矮的公寓好像沒有倒塌的。2. 國外,至少劣者走過的新加坡、巴黎、羅馬、米蘭、巴塞隆那等著名觀光城市,反而盡可能保留原本面目。甚至於屋內儘管抽樑換柱,外觀絕對不能更動。為什麼咱們不能?
劣者倒是以為:是不是應該先區分“都市更新”和“住宅整建”的分野。臺北市有不少舊市區,街道狹仄蜿蜒,房舍低矮破舊。可是在萬破叢中,就是有那麼幾點新。對比之下,更加刺眼。而新房子雖然座落在老社區當中,然而不論交通、衛生、生活機能,乃至於公安都一仍舊樣。根本沒有提升居住品質。政府應該做的,反而是大面積總體的規劃--類似軍眷社區改建國宅,甚至像新市鎮。如此才有意義。
simonsu8879576 wrote:2. 國外,至少劣者走過的新加坡、巴黎、羅馬、米蘭、巴塞隆那等著名觀光城市,反而盡可能保留原本面目。甚至於屋內儘管抽樑換柱,外觀絕對不能更動。為什麼咱們不能?恕刪) 没得比…首先,国外這些歷史建議,都有漂亮的外觀及其特色,所以有其保存價值,其次,這些建築都有良好的管理,不會任由你亂七八糟的招牌和雨篷,台灣老公寓則是放任不管、毫無作為,任由你發霉發爛發臭都沒問題,這種破建築實為都市之瘤,早該強權拆除。
老公寓的坪數幾乎都是實的沒甚麼公設坪數如果都更1換1再加上租屋補貼個人不用負擔建築費用當然也想參與都更就怕建商還沒蓋好就惡意倒閉再重設公司來修改住戶權益繼續接手都更////////////////////////////
god52101314 wrote:花一部分錢 可以換...(恕刪) 對啊!從大埔到文林苑。“居住正義”成了覺青最廉價的口號。尤其是文林苑,更加養大釘子戶的胃口。“貪婪”?昨是而今非,會不會太沈重?對了,建商可是精打細算。除了臨街,還要有足夠的建蔽率和容積率支撐。一般的公寓,除非住戶自己貼錢,建商可是懶得搭理。當然,一樓使用地下室,頂樓使用屋頂陽台,都是幾十年的沈痾。單單內部矛盾就是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