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剛落幕.離問題解決尚且言之過早.
能源政策牽連甚廣.食衣住行無所不包.
是經濟動力.民生血脈.
一元電價漲跌產生N元的乘積效應.
影響物價波動.牽一髮而動全身.
能源配比原應以科學為主軸.但政策牽涉人心.
人心即有好惡.有意識取向.有情緒爭執.
首先是風險代價的認知與接受程度
核能效率高.零排放.風險雖低.一旦發生事故.難以善了.
火力效率佳.排碳排汙.健康與環境衝擊是現在進行式.
綠能效率低.成本高.穩定度差.由生產到廢棄對環境來說並非全然綠色.
帳本攤開來.人們只能分配撿擇.無從逃避.現實得面對.
再往內看.
綠能目前以太陽能板與渦輪風力發電為主.
運轉時汙染零排放.無重大公安災害可能性是主要優點.
然而綠是如何綠.需計量生命週期所有環節產生的整體作用.
太陽能板含有毒性原料.生產與廢棄不宜放在次要考量.
台灣溼氣重.塵埃黏度高.如何維護清理關係發電效率.
個別屋頂設置需個別的交直流轉換設備.單位成本高.
設置埤塘或農田.則有生態干擾問題.
北部多雨.日照量明顯低於南部.效能堪慮.
風能部分.海上風機看來比陸域理想.
低頻噪音對生態影響尚待觀察.
而其建置維護成本高.探勘興建週期長.
海水有侵蝕效應.機件妥善率不明.
無風的夏季對尖峰負載只能說抱歉.
每年夏季必定光臨的颱風對以上兩者皆是嚴酷的考驗.
不穩定的供電曲線對整體電力穩定性將形成壓力.
需考驗台電的調控經驗.對應的穩壓設備成本亦需計算在內.
燃煤發電.
空汙導致呼吸系統以至於全身的重大疾病已經反映在統計數據上.
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生命三大元素陽光.水與空氣.
前兩者尚能由人民自行趨吉避凶.後者則難以遁逃於天地之間.
國內產業逐漸外移.汽機車排放標準日趨提高.民生稠密區漸有捷運取代.
紫爆天數卻年年上升.其間奧妙應與燃煤關係菲淺.
微塵離開煙囪後.便是各安天命.
再者.氣候變遷在前幾年仍屬爭議性的話題.
究竟溫室氣體是否足以威脅人類生存曾被相當大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是假議題.
但隨著[事實]日益顯著.這些聲量已然逐漸減小.
火力發電即使是天然氣.其碳排放仍比核能多出數倍.
CO2的問題不比PM2.5來得輕.
如果文明存續已然受威脅.那麼我們對風險輕重應該重新檢視為妥.
近一點說.人均碳排放量名列前茅的台灣.
遲早須面對來自於他國的政策與經濟壓力.
故而個人贊成未來數十年內適度增加核能.
優先減少舊型火力機組.成為綠能基載備援.
提供其技術進步所需的緩衝時間.
核電已在台灣安全運行四十年.因著經驗累積與技術進步.
我們應該承認它是相對可靠合理的選擇.
也須了解各國對核廢料最終儲存尚無定案.
暫時安置應以高低階放射強度分級自行處理.
以時間換取空間.期待未來科技提供更安全的運轉係數.
台灣電力設施即便由光復起算也已走過七十個年頭.
電廠及輸配電路需長時間累積建設方有今日.
各種改革應以合理性.時程.能力所及為考量.
重視環境永續.誠實面對仍難完全避免的風險.
以上個人淺見.盼望國家早日由民粹邁向成熟.
燕子湖 wrote:
公投剛落幕.離問題...(恕刪)
1.從當前台灣主力產業--電子科技首重電力來看,穩定充沛的電源與低廉的電價,是維持競爭力的基礎條件。其他各外銷產業與民生所需,也同樣盼望維持低廉電價自不待言,這是眾人皆知的普通知識。
2.綠能再怎麼進步,先天來源就是不穩定,不管風電還是太陽能,永遠無法作為基載使用。所以廢棄核電所減少的電力,必得再增加同等發電力的火力機組填補,始能維持台灣穩定供電,這道理也非常淺顯。
3.核廢料輻射、燃煤燃氣空汙此二者,都是威脅人民健康的顧忌。但前者是否發生尚未可知、後者卻已日夜折磨人民的眼睛與呼吸器官。一言之,以環保或健康的角度檢視,核電火電沒有哪個必然好,為何非用高價火電不可?
環保理想沒有不好,但當前電價一升高,台灣經濟勢必更艱難,苦日子更難翻身。窮日子問題不先解決、卻去奢求一個未必實現的環保,國家大政的輕重緩急,是這樣子處理的嗎?
執政者應該任用專家、提出優秀的核廢處理方案、且教育民眾正確地認識核廢料與輻射,既不可輕視也不必過度恐核,協調出最佳解決核廢的辦法,進而提高核電生產比率、降低電價,使台灣外銷競爭力升高,這才是一個不負人民寄望的政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