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行动越多,老百姓就生出更多猜忌的空间。

所以干脆别太做事,只做明面上短期见效的小事,不给爱猜忌的的小老百姓发挥想象的空间,未必有功,但求无过。
现在是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未必要做多少事,但要多做市民对话,这种容易获得信任?
——————
补充(12.6):
从一个大陆的无关台湾利益的看客来看,蓝绿媒体打柯文哲的节目我都看过,柯文哲的几个演讲我也看过。
从一个大陆年轻人的角度,我不喜欢柯文哲这样的人,他在我个人的世界里、眼界里实在算不上一个精彩的人物。(台湾我熟悉的人里,我喜欢李敖先生、敬重郝伯村爷爷、欣赏陈文茜)
但我几乎能够理解为什么台湾年轻人会被柯文哲吸引。
我以前听一个心理老师说,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英雄住进他的心里,会一直去寻找,找不到就会塑造。这是内心的需要。
蓝绿恶斗的社会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心里缺了一束光,象征正义、善良、公平的光,于是他们想象可能有点不一样的柯文哲就是那个答案。
就像谈恋爱,有时候爱上的不是那个人,而是爱上了自己的想象。
所以我觉得依照蓝绿媒体目前这种传统的打政客的方式打柯文哲,可能会让叛逆的年轻人更讨厌蓝绿推出的和柯文哲竞争的候选人。
两岸小孩子长大的环境,
台湾的小孩子,像是在一个父母整日争吵的社会大家庭长大,每天被媒体暴力灌输负能量负面信息;
大陆确实信息经过过滤,我不反驳你我们不是百分之百言论自由,但换个角度思考,大陆的小孩子像是相对在一个父母相敬如宾的社会大家庭长大,我们的大媒体基本是报道国家层面正能量正面的信息。(但当我长大,我心智成熟了,我就能很轻易的看到各个角度的信息,包括负面的信息,但这个时候,我再看到世界上各个角度的报道我不会有受打击的感觉,就是想,国家遇到困难了吗?然后心里会觉得会有专业的人士能帮我们度过难关,会比较乐观。)
好的家庭教育,教育专家会告诫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是吗?
这样小孩子长大的心灵才是健康的。
小家如此,国家亦如此,我这么看柯文哲现象。
所以我看台湾这些名嘴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我们对不起我们台湾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