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過去在台灣的產業鏈中扮演著製造的角色,比如重工業,如石化煉油、鋼鐵、造船或者是來料加工的工業零件。總公司(稅籍)通常都設立在台灣北部。高雄地區的就業向來就是以生產或支援的生產為主的職缺。這些工作的在企業主的眼裡,附加價值並不高,所以薪資水準相較於其他企業功能的工作者也偏低。
而今天,爭取高科技半導體來路竹設廠或是與南科合作所產生的就業,本質上與過去重工業的本質並無不同,仍然是工廠中的一線作業員或是支援生的工程師。這些職位的角色在半導體的價值鏈所產生的附加值也是比較低的。其次,弔詭的是,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耗能的產業,其單一廠區的用電量可以抵上台灣小縣的整體用量,一旦成功爭取設廠(即便沒有外移到國外設廠),台灣整體供電成為另外一個高度爭議的話題,然而,政策的配套完全沒有討論供電的來源。我相信,企業主的口袋中必定有應對一但有供電不穩的不確定性存在時的替代方案。對企業主來說,投資的投入是一步一步的,他們對機會成本的認識是很透徹的。今天只是先給政府一個口頭承諾,取得政府的相信與可能的獎勵,一但風險升高,必定會斷然處置。
其次,談到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在終端的人工智慧的應用與上游人工智慧功能模組的開發。終端人工智慧的應用有一個重要的使命是要因應人力的短缺,人工智慧可以補足「無腦」的工作職缺,例如品質檢驗流程的人力需求、產線產出的檢出與分類、或者是流程與流程間依賴人力傳遞等等。這樣的人工智慧應用將會取代很多例行性的工作機會。另外,人工智慧搭配大數據可以快速地找出資料間的相關,這同時也會取代掉相當多今天靠著試算表存活的工作機會。也就是說,終端的人工智慧應用從正面的角度是補足短缺的人力,但從另外一角度來看就是取代這些人力。
另外,今天上游人工智慧的模組開發幾乎完全掌握在國外知名機構,例如雅馬遜、谷歌(當然也有大陸的公司),我們所有在終端的應用都是在藉由這些公司的資料中心的算力所開發出來。也是說,一但台灣全面的導入人工智慧於各行各業,台灣的國力將會被這些公司所掌握(雖然這些公司都表明他們不會利用所取得的資料為惡,但你相信嗎?)這絕對是一個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解決之道就如同核子武器的競賽一樣,擁有核子武器不是要拿來攻擊,是要增加話語權與談判力的。台灣已經不可能開發或是擁有核子武器,但是台灣的既有優勢卻可以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核武一般的力量。
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是一個獨步全球且豐富的資源,台灣可以自己建立資料中心同時提供台灣的研究人員、創業家等來研究,我們非常有機會可以開發出具有世界級的醫療人工智慧模組,並且行銷國際。資料中心的建立,除了資金與技術之外,土地與充沛且便宜的電力供給是最重要的前提。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政治人物,眼力都不好。國家級的資料中心比較有機會解決資料隱私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在此基礎建設之下,提升台灣工作職缺的經濟價值,從而增加人口數。期待高雄市下一位市長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產業政策。並設法爭取與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