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台灣 總共賣出100.5億的票房銷售金額,觀影人次(銷售票數)達到4,308萬1,847人次,平均每人次貢獻約233元。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6454天哪這麼少
Ste100 wrote:你應該再把(非國產...(恕刪) 1億多一點人民幣 好可怕創紀錄!去年內地電影總票房559億人民幣 年增13%隨內地消費升級,電影市場暢旺,去年內地電影票房年增13%至559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國產電影《戰狼2》以56.83億元榮膺總票房冠軍。今年內地電影票房亦開門大吉,元旦檔票房按年幾近翻倍,收穫1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1.54%。隨著《芳華》《妖貓傳》等「雙旦檔」影片的最後衝刺,新華社報道,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发布數据顯示,2017年內地電影總票房以突破559億元收官,按年增長13.45%。其中,國產片約為301億元,佔比53.84%。票房過億元影片92部,其中國產電影51部。《戰狼2》以56.83億元奪冠据介紹,2017年全年共有13部中國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 國產電影《戰狼2》以56.83億元榮膺總票房冠軍,占年度總票房近11%。《中國電影報》早前披露,2017年全年最重要的三個檔期,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均刷新了票房紀錄。數据顯示,2017年內地城市院线觀影人次16.2億,按年增長11.19%。內地影院數達到了9,169家,新增銀幕9,597塊。 據了解,內地銀幕總數已達50,776塊,已經成為全球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業內人士指出,大規模的銀幕數量為電影消費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据悉,2003年內地電影產業改革啟動時,年度電影票房僅10億元人民幣,14年后,這個數字已經是原來的55倍。官方披露的年度電影票房數据顯示,2010年,突破100億元;2012年,中國內地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突破200億元;2015年突破400億元;2017年突破550億元。元旦檔票房大增91.54% 至12.68億而今年元旦3天小長假期間,內地電影票房又創造紀錄,按年大增91.54%至12.68億元。《前任3》、《妖鈴鈴》、《解憂雜貨店》、《二代妖精》等新上映影片均表現不俗。國泰君安傳媒分析團隊認為,國產片質量的提高助推了三四線城市票房的崛起,「我們認為2018年元旦檔票房回暖係受益於院線渠道有效下沉帶來的三四線城市觀影滲透率的提升,另外國產片整體製作質量的提升也拉動了整體三四線城市的上座率。」
2018上半年電影票房320.3億 國產片票房佔比約6成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年總票房為320.31億元,全年票房過億影片37部,其中國產影片15部,進口影片22部。 來自國家電影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年總票房為320.31億元(去年同期為271.85億元,同比增長 17.82%);總人次為9.01億(去年同期為7.81億,同比增長15.34%);國產影片票房為189.65億元 (去年同期為105.31億元,同比增長80.1%),國產影片份額為59.21%(去年同期為38.74%)。 全年票房過億影片37部,其中國產影片15部,進口影片22部。 2018 年6月票房35.75億元(去年同期為39.30億元,同比減少9.05%),人次為1.05億( 去年同期為1.14億,同比減少7.76%);國產影片票房為10.38億元(去年同期為4.22億元,同比增長145.81%)。 6月全國新增影院82家,銀幕560塊,含3D銀幕548塊,中國巨幕3塊,IMAX7塊。縣級城市影院27家,銀幕144塊。 截至6月底,全國銀幕55623塊。其中3D銀幕49190塊,佔比88%。巨幕共計820塊,包括中國巨幕304塊,IMAX516塊。全國縣級城市影院共有4976家,縣級影院銀幕20742塊,分別佔比49%、37%。 “破紀錄”重新成為電影市場關鍵詞 2018年的前6個月,“破紀錄”重新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關鍵詞,用時50天(2月19日)票房破百億,同比2017年提前10天;用時90天(3月31日)票房破兩百億,同比2017年提前36天;用時167天(6月16日)票房突破三百億,同比2017年提前35天,以上三個年度票房破百億級時間均為中國電影市場新記錄。 受“史上最強”春節檔助力,大年初一全國票房12.64億,刷新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單日觀影人次3217萬,刷新全球單市場單日觀影人次紀錄;大年初一至初三(2月16日-2月18日)累計票房32.32億元,刷新全球單市場周末票房紀錄;二月單月票房101.04億,超過北美市場創電影市場記錄;第一季度票房202.17億,刷新全球單季度單一市場市場票房紀錄。 在檔期方面,元旦檔票房12.68億元,同比增長91.54%;春節檔票房57.32億元,同比增長67.19%;清明節檔票房6.86億元,同比增長15.5%;端午節檔票房9.11億,同比增長28.2%,以上四個檔期票房均為中國電影市場新紀錄。 事實證明,在熱錢剝離,恢復冷靜之後,中國電影市場依然保持活躍,觀眾滿意度穩步提高,已經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高質量產品加速湧現 電影新力量規模崛起 在2018年上半年,內地市場共產出票房過10億影片9部,其中國產影片5部,票房過億影片41部,其中國產電影19部。 逐步擺脫熱錢的中國電影產業在城鎮化發展和消費升級雙引擎驅動下,基本面依然向好,依賴商業運作的電影數量明顯下降,電影生產逐漸回歸內容本體,更多高質量電影產品開始加速湧現。 其間,有高工業技術規格的《唐人街探案2》《動物世界》;也有回顧歷史的《無問西東》;既有彰顯國家力量的《紅海行動》;又有關注現實的《暴裂無聲》。 而藝術影片《路過未來》《米花之味》,動畫影片《熊出沒·變形記》《潛艇總動員:海底兩萬里》,記錄影片《厲害了,我的國》《出山記》等,體現了中國電影創新活力,豐富和拓寬了觀眾的觀影選擇,鞏固了國產影片的市場主體地位。 在正步入內生型發展新時期的中國電影市場,長期外生性增長模式帶來的紅利曲線已經逐趨平緩,中國觀眾多元化的觀影口味和日漸增長的觀影水平對中國電影的內容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藝恩諮詢推出的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2018年春節檔期,中國電影滿意度高達83.4分,排在20次檔期調查中分數的第三位,為歷年春節檔調查的首位,而在3月底至“五一”小長假期間的“春季檔”滿意度調查中,雖然滿意度綜合指數小幅回落,但檔期內影片在觀賞性、思想性指數同比均有所提升,新鮮度亦獲得觀眾認可,整體仍處於“滿意”區間。 也正是在這半年間,中國電影新力量規模崛起,新導演、新編劇、新演員、新製片人逐步進入電影創作生產主力陣容,開始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劉若英、韓延、蘇倫、田羽生、李睿珺、小瀋陽、李非、周全等一批中國電影新力量逐步挑起了電影產業發展和藝術創作的重擔,他們創作的影片通過獨特的風格、樣式、題材、體裁,在社會上引起巨大關注,調動了廣大觀眾對國產電影的觀影興趣和觀影熱情。 在2018年接下來的時間裡,黃渤、文牧野、包貝爾、宋小寶、梁家輝、鍾漢良、張晉、林心如、秦海璐、吳克群、姜武等人的首部導演作品也將擇期與觀眾見面。 藝術電影穩定放映推廣陣地形成 2018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上座率達到71%,票房較四年前上漲十餘倍;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開票首日不到1小時售票量突破23萬張,超越了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日的線上出票量,這些不斷刷新的紀錄彰顯了觀眾對“藝術影片”的巨大需求。 隨着電影市場的逐步發展和成熟,多層次觀眾的多樣化觀影需求越來越得到從業人員的重視,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大象點映、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等多元化放映方式堅持進行市場探索。 其中,進口影片《三塊廣告牌》從3月1日起在全國藝聯專線放映,至5月1日下映期間共產出6498萬元票房,其中88%的票房都出自全國藝聯加盟銀幕。 從2016年10月成立至今,全國藝聯的發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已經在220個城市擁有了1432家加盟影院1838個加盟影廳,包括48條院線90家影管公司,在各地放映了62部中外佳作,其中既有中國影史經典老片,也有最新奧斯卡獲獎影片,既有成熟影人的突破創新之作,也有在各個節展斬獲獎項的新人處女作,以《三塊廣告牌》為代表的專線發行實踐也漸入佳境。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電影節展、單體藝術影院、全國及各地的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三個穩定的藝術電影放映推廣陣地。 政策法規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2018年春節檔之前,各大製片方攜手提出“限制票補”的措施,即觀眾實際支付票價不得低於19.9元,每部影片只能“票補”50萬張,春節檔後,這一措施得到長期延續; 4月29日,就部分影院反映《後來的我們》上映後出現的大量集中退票情況,國家電影局約談相關出品方、發行方等相關人士,要求立即完善退票機制、認真查明存在漏洞,共同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6月27日,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 2018年是中國電影市場規範加強年, 3月1日也正值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一周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以來,各級電影主管部門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為推動產業發展,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做出了不懈努力,一系列法規和措施的出台,引發電影行業強烈反響和社會廣泛關注,體現了主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維護行業秩序的決心,對保證電影市場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發揮文化大使特殊功能 拓展中國電影發展空間 在海外方面,中國電影在2018年上半年,充分發揮電影文化大使的特殊功能,對重大外交戰略進行積極配合,讓外國民眾通過電影進一步了解中國,同時更加有效地拓展中國電影的國際發展空間。 其中,中國導演賈樟柯執導的新作《江湖兒女》入圍今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角逐金棕櫚獎,引起各方關注;由其監製的第二部金磚國家合拍片《半邊天》主題聚焦“女性”,將分別由金磚五國的五位女導演執導,計劃於年內在中國上映。 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推動下,《唐人街探案2》《動物世界》《幕後玩家》《時間去哪兒了》等一批優秀國產影片通過“中國電影·普天同映”全球發行平台,在包括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在內的多國主流院線實現了海外規模性發行。 2月底,電影《妖貓傳》在日本上映,最終取得超過16億日元(摺合人民幣9600多萬元),觀影人次130多萬,創造近十年華語影片在日本市場新高;6月29日上映的電影《動物世界》,在實現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等地區高上映覆蓋率的同時,也在俄羅斯、澳新地區和非洲地區取得了國產電影上映規模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非洲地區首次迎來華語影片全境同步上映。 電影交流是目前國際人文交流中最受歡迎的形式和載體之一,通過簽署合拍片協議、舉辦國際性和區域性電影節等有效手段,中國電影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加。 在6月中旬舉行的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上,共有12個國家的優秀影片與觀眾見面,其中參賽影片23部,參展影片55部;在緊隨其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一帶一路”聯盟發起成立,共有來自29個國家的31個電影節機構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一批合拍新片將在“一帶一路”沿線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