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台灣未來愈來愈操心,看了一些報導:
港媒:台灣未來最大難題——失去的 20 年,僅剩下經濟惡化、民粹內耗、工資低落、人才流失
https://buzzorange.com/2016/01/11/the-biggest-problem-for-taiwan/
日本人爆出台灣的未來:看後讓中國人震驚
https://www.google.com.tw/amp/www.twgreatdaily.com/node/show/id/1389535
「我在台灣看不到工作的未來!」--《時代雜誌》:台灣人才嚴重外流,中國受益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4729
就現在台灣來看,確實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房價所得比(痛苦指數)全球相對最高:台北市no.2,前十高城市佔比no.1(10佔3)
薪資原地踏步20年
夜市倒閉,旅館拍賣
娃娃機泛濫
少子化,大學退場
搶衛生紙
做功德,修惡勞基法
民粹,酸酸,媽寶,意識型態
政治清算,官商勾結,綁樁
講幹話,髮夾彎,端牛肉
永遠明年動工,永遠明年完工
資金外流,人才外流,外資不來
就個人觀察,確實進入典型80/20法則
我大概將族群結構分為3種
A社會頂層:地主,建商,投資客,包租公/婆,企業主,財團,菜籃族,大戶
B中產階級:軍公教,醫生律師,專業技術者,大型企業管理和研發階層,小型自營商
C中低階層:年輕人,服務業,餐飲業,製造業,零售業,運輸業等
A人口約20%掌握80%的資源
B除了早期先卡位置產和正確投資的老人,新一代的因為房價高漲負擔加重的關係消費能力已大幅減低
B+C約佔80%的人口卻只享有20%的資源
C的人口推測約有60%,所分得的資源大概不超過6%
A無疑問是最快樂的一群
B日子已大不如前但還過得去
C則前景堪慮,不管哪黨執政都一樣
C本身消費能力就差,而台灣人A習慣工資能給多低就多低,導致C更難以消費
人數可觀的C無法消費,導致A的收入降低,更不願幫B加薪,導致B的消費力也跟著降低,然後A繼續把商品價格提高賣給A來增加利潤,使得B開始對商品斤斤計較,負擔也加重,C索性不買商品,如此惡性循環
C往往只能追逐物價房價而忙碌,連想要改變翻身都不容易
真正在刺激消費景氣的只剩A,感覺台灣經濟前景十分不明朗?
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現像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在台灣,年輕人即使有相當於B的條件,也只能領接近C的薪水,卻要負擔A的財力能負擔的房價,似乎是台灣特色?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