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那時候的建設現代人使用檔號:0067/80818150/02案名:建設計劃來源機關: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管有機關:檔案管理局因中山高投資金額甚鉅,所以當時反對聲浪不小,有人批評中山高專為有錢人而建,因為有錢人才有汽車開上高速公路。現在所有人在使用,政治家格局中山高以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名,是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又稱國道一號,北起基隆,南迄高雄,經臺北、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等14個縣市。全長373.4公里。主線貫連基隆港與高雄港,支線連接中正國際機場、臺中港與小港機場。興建經費高達新臺幣429億元,為「十大建設」中投資金額最龐大的一項工程。60年8月起自臺北楊梅段開始施工,於67年10月全線完工通車亦有人質疑與其另闢新路,不如把西部幹線拓寬為四線道,政府評估改善西部幹線所需投資金額440億元,與興建高速公路不相上下,加以西部幹線多經人口密集城鎮,拆遷破壞甚大,最終還是選擇另闢新路。在臺灣經濟起飛時期,從63年三重到中壢局部通車至67年全線通車後,每年平均車流量皆逾1,000餘萬車次,可知中山高的重要性。中山高於67年全線完工時,計有交流道33座、收費站9座,採柵欄式系統,另外還有服務用路人的加油站、休息站、大型餐廳和檢修車輛的場所。政府為扶植國內營造業,儘量將工程交由各公民營營造業承辦,其中由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路段近170公里,約占45%當年蔣經國院長決定興建高速公路,除了交通與經濟考量外,國防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山高的中壢、員林、民雄、麻豆、臺南仁德等5路段均被列為戰備道。國軍曾於67年10月派遣飛行員於彰化花壇戰備跑道起降過F-104戰機,完成國道史上第一次戰機試降中山高除串連起臺灣南北陸上交通,帶動臺灣經濟發展,亦承載從過去到現在,遊子歸鄉、興奮出遊及出外打拼的心情,而旅途中屋宇田園、溪流沙洲,亦映照在每位用路人心中。
前言:蔣經國他的肩膀讓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王昭明‧‧‧那些台灣奇蹟領航者,只要是對的就幹到底,他們,永遠沒有後顧之憂,才有放手「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之「十年眼光,五年計畫」的氣魄。===【一句話】===突然之間,一段四十幾年前的蔣經國說「賺錢要正當、花錢要恰當」的黑白影片,在網路上人氣暴漲,也讓我想起了一個當年創造台灣光榮時代的老故事。這是一個冒著「換太子」風險、部長「被殺頭」、公務員可能「送綠島」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台灣是否能變成「經濟奇蹟」的關鍵時刻。這是蕭萬長在當經建會主委時,曾在一次餐敘時,對跑經建會記者講過的一個故事。那是在一九七○年代初期的故事,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外交風暴席捲而至,邦交國家快速流失。這是台灣生死存亡的關頭。當時,台灣剛剛啟動「十大建設」,推動加工出口區,實施「客廳即工廠」,開始拓展經貿,當時的國民年均所得,和現在世界各地的落後國家差不了太多。退出了聯合國,外交上不被承認,台灣初萌芽的外銷出口馬上受到承重打擊,因為「R.O.C」不能使用的國家,高達一○九國。怎麼辦?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帶著國貿局和許多財經專家討論了許久,只有一個結論,「放棄R.O.C」,改用「Made in Taiwan」,也就是後來象徵「四小龍之首」台灣奇蹟的「M.I.T」。不稱中國,改稱台灣,在那一個「刑法一百條」還存在,警備總部正囂張的年代,可是殺頭的叛亂罪,孫運璿和經貿官員與專家談了半天,很掙扎,堅持正統,用R.O.C,可保平安,但台灣經貿死路一條;改用M.I.T,就是叛國罪,就是台獨意識,台灣經濟有出路,孫運璿與國貿局官員等,就準備到綠島和柏楊為伴,註定下半生是死路一條。孫運璿這些台灣奇蹟締造者並不驚慌,他們知道,在他們的背後,有一個更寬、更厚實、讓人可以信賴與依靠的「肩牓」在,這個肩膀就是蔣經國。孫運璿於是帶著幾位國貿局官員求見蔣經國,詳細解說「R.O.C」無法用,必須改稱「M.I.T」的原由,蔣經國只問了一句話:「這是專家開過會討論過的專業結論嗎?」孫運璿回答不但開過會,而且很多次,答案就是只有一個:「M.I.T」!蔣經國點點頭,只裁示了一句話:「為了國家好,專業問題,你們放手做;政治問題,我來解決!」別小看蔣經國的這句「我來解決」的風險!那時,蔣介石還健在,蔣宋美齡才六十出頭,還有蔣緯國也青壯年紀,許許多多「漢賊不兩立」自居是「中國法統」的叔叔伯伯等老臣依然把持高位,蔣經國還只是準備接班的太子,擔任個行政院長。「太子搞台獨?」蔣經國的壓力,恐怕難為外人道。矮個子的蔣經國卻辦到了,他的肩膀讓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王昭明‧‧‧那些台灣奇蹟領航者,只要是對的就幹到底,他們,永遠沒有後顧之憂,才有放手「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之「十年眼光,五年計畫」的氣魄。也許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領袖的肩膀就該更寬、更厚、「專業放手幹,政治我扛!」才能讓人信賴與依靠,應該是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