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基在1989年出版的“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之中,利用1930年代南京 國民政府的調查資料、出版品以及劉大中與葉孔嘉在1960年代的統計為基礎指出,固然中 日戰爭前中國近代化工業部門佔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但1912-1936年間成長率達8.1%, 約略與同時期日本8.8%的工業成長率相媲美。更重要的是,近代化工業部門增長帶動的 擴散效應,連帶使得傳統農村手工業部門也獲得成長的利益,出現使用近代化工業機器生 產的跡象。
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P. 69-70, 117-118, 275
事實上,幾乎與羅斯基同時,馬若孟就在“The Chinese Economy, past and present” 一書,以及他為駱茲曼(G. Rozman)所編之《中國的現代化》(The Modernziation of China)所執筆的第十章〈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中就認為從一次大戰結束後到1930年代 期間,中國GDP的增長速度較十九世紀中葉略有加快。其中在工業部門方面,1912-1926年 間其年成長率達到9.2%,1923-1936年間即使受到北伐戰爭、經濟大恐慌等內外在因素的 影響,仍舊有8.3%的年成長率。 R. Myers,《 The Chinese Economy, past and present》P.282-284、2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