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帝主唱的知名愛國歌曲〈國家〉的開頭第一句歌詞,就是「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是千古流傳的話」,也是許多人可以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問題在於,這種對國族意識的強調,其實是二十世紀初民族主義時才出現的特殊現象。稍加思索,這句話不僅非常沒有邏輯,而且還非常的不符合常理。
國先家先,並不是「雞先蛋先」的邏輯兩難,而是有個明確而清楚的先後順序。國家存在的意義,在於保障家庭的延續。從國家型態發展的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所謂「國」的形式,本質上都是「家」的延續與擴張。德語中的「家政(Haushalt)」一詞,也常常拿來泛指國家的財政與預算。就像是談戀愛,首先要有個女朋友;想結婚,你也先得找個想跟你結婚的人。我們總不能說,我們要先談戀愛再找女友,先結婚才能找老婆吧!
國雖然是家的擴大,但兩者依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家」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核心樞紐形成的群體,「國」則是一個建立在共同記憶與意識型態下形成的龐大集合體。然而,要以「家」的核心機制類比「國」來「家天下」,裙帶經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病;想要「國天下」,則必須想辦法淡化「家」的概念中,以血緣為核心樞紐的向心力。
正因為國大於家的理念,八零年代的德國保守派總是將綠黨這類的白左痛斥為「沒有腦子的愛國主義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包括風靡一時的《希特勒回來了》的原著小說中,也明白指出,與其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套路最為接近的,其實是往往被視為政治光譜標準左傾的綠黨,是一種二戰後德意志式的民粹主義的變體。另外一個比較著名極端的例子是瑞典,其政府明確地將孩童定義為國家的公有財,父母只是在兒童成長過程的監管人。這種強調國家與個人的聯繫大於血緣家庭群體連結的思惟傾向,是白左思想的重要表徵。在他們的論述前提下,「沒有國哪裡會有家」的說法確實是成立的。
也因為這樣,家庭的定義並非隨著社會經濟型態轉型的需求自然變動,而是任由維繫國家現行利益的需求任意揉捏。最好的例子,就是從開放同婚到幾乎敞開大門移(難)政策的一系列舉動。
開放同婚的目的,雖然在於擴大與增益傳統社會對於家庭的定義(生產人口提供消費與稅基),但實際上也在概念上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傳統一夫一妻家庭定義的「小傳統」權威性,致使天平往「大傳統」的一方持續傾斜。近乎敞開大門的移(難)民政策,前提是原民族國家的本國人口增長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口紅利,以達到預期的GDP成長,導致必須引來龐大外來人口維持經濟總體量,為維持本國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語權,試圖轉型成多民族國家的歷程。
於是,民族國家中的「家」的遺留結構被「國」徹底破壞殆盡,德意志的血緣號召不再是如同父母手足般本能式的親密連結。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又向著「美麗新世界」更加跨進了一大步。
freud0718 wrote:
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是千古最噁爛的話
張帝主唱的知名愛國歌曲〈國家〉的開頭第一句歌詞,就是「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是千古流傳的話」,也是許多人可以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問題在於,這種對國族意識的強調,其實是二十世紀初民族主義時才出現的特殊現象。稍加思索,這句話不僅非常沒有邏輯,而且還非常的不符合常理。
國先家先,並不是「雞先蛋先」的邏輯兩難,而是有個明確而清楚的先後順序。國家存在的意義,在於保障家庭的延續。從國家型態發展的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所謂「國」的形式,本質上都是「家」的延續與擴張。德語中的「家政(Haushalt)」一詞,也常常拿來泛指國家的財政與預算。就像是談戀愛,首先要有個女朋友;想結婚,你也先得找個想跟你結婚的人。我們總不能說,我們要先談戀愛再找女友,先結婚才能找老婆吧!
國雖然是家的擴大,但兩者依舊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家」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核心樞紐形成的群體,「國」則是一個建立在共同記憶與意識型態下形成的龐大集合體。然而,要以「家」的核心機制類比「國」來「家天下」,裙帶經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弊病;想要「國天下」,則必須想辦法淡化「家」的概念中,以血緣為核心樞紐的向心力。
正因為國大於家的理念,八零年代的德國保守派總是將綠黨這類的白左痛斥為「沒有腦子的愛國主義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包括風靡一時的《希特勒回來了》的原著小說中,也明白指出,與其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套路最為接近的,其實是往往被視為政治光譜標準左傾的綠黨,是一種二戰後德意志式的民粹主義的變體。另外一個比較著名極端的例子是瑞典,其政府明確地將孩童定義為國家的公有財,父母只是在兒童成長過程的監管人。這種強調國家與個人的聯繫大於血緣家庭群體連結的思惟傾向,是白左思想的重要表徵。在他們的論述前提下,「沒有國哪裡會有家」的說法確實是成立的。
也因為這樣,家庭的定義並非隨著社會經濟型態轉型的需求自然變動,而是任由維繫國家現行利益的需求任意揉捏。最好的例子,就是從開放同婚到幾乎敞開大門移(難)政策的一系列舉動。
開放同婚的目的,雖然在於擴大與增益傳統社會對於家庭的定義(生產人口提供消費與稅基),但實際上也在概念上很大程度地削弱了傳統一夫一妻家庭定義的「小傳統」權威性,致使天平往「大傳統」的一方持續傾斜。近乎敞開大門的移(難)民政策,前提是原民族國家的本國人口增長無法提供足夠的人口紅利,以達到預期的GDP成長,導致必須引來龐大外來人口維持經濟總體量,為維持本國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語權,試圖轉型成多民族國家的歷程。
於是,民族國家中的「家」的遺留結構被「國」徹底破壞殆盡,德意志的血緣號召不再是如同父母手足般本能式的親密連結。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又向著「美麗新世界」更加跨進了一大步。
其實我的歷史不太好 ... 尤其是,中文的歷史,據說是 5000 年

5000 年的中文歷史裡面,總共到底幾個國?

無數個

會不會因為有無數個國,所以,我家「家道」中落,我家『家風』分崩離析?

拜託一下,我家「家道」中落,我家『家風』分崩離析,不是〔國〕的關係

5000 年的中文歷史裡面,我確實沒有讀到,有所謂的同性戀結婚
但確實有(或者被"懷疑")的同性戀伴侶關係
那麼,5000 年的中文歷史裡面的同性戀伴侶關係
有沒有使得異性戀的(別人家的)誰家「家道」中落,誰家『家風』分崩離析?

沒有的.沒有的

結論
我家「家道」中落,我家『家風』分崩離析,不會是〔國〕的關係
我家「家道」中落,我家『家風』分崩離析,不會是 同性戀伴侶 的關係
只會是我自己不守「家道」,只會是我自己不繫『家風』的關係

我自己建立的家只有一個,在這種基礎條件下,5000 年的中文歷史裡面
〔國〕,可以建立好幾個、無數個 ... 而且可以人民自己推翻 + 人民自己建立
↑ 最後上面這兩行是任何黨國教育裡面的歷史老師不敢教的,真正 5000 年的中文歷史教育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freud0718 wrote:
另外一個比較著名極端的例子是瑞典,其政府明確地將孩童定義為國家的公有財,父母只是在兒童成長過程的監管人。

樓主的看法也是我近一年觀察廢死同婚的心得。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現代國家的形成就是一個解構傳統社群的過程。
工廠的勞動力來自農村失業人口,
都會區的擴大來自農村經濟的破產。
農村和牧場是歐亞大陸的傳統經濟單位,
以家族血緣和村落地緣為羈絆。
現代化的進程從國民教育企業倫理消除血緣地緣,
以自由主義為號召,
把介於國家和個人的家族村落剪除掉。
政治上主張自由人權,
經濟上主張自由貿易。
十八十九世紀把傳統族群(少數民族和地方勢力)消滅得差不多了,
二十世紀中葉開始加強力道解構家庭。
廢止死刑表面訴求是揚棄報復主義,
"順便"讓被害人家屬噤聲。
同婚打著人權旗幟搞多元家庭,
也就是在解放生育權,
讓家庭與人的關係更淡薄。
日後再配合大數據和反恐工作,
大者恆大的企業生態,
國家與企業聯手的前提下個人再無反制機會。
網路串聯的社會表面上更團結了,
但人與人更"平等",
意思是大家都與陌生人無異,
再也沒有傳統社會患難與共的家族鄉里,
這是人性的沒落。
"老大哥"的年代快到了,
配合生物科技,
駭客任務的人肉電池世界將來也不用意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