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前任總統日前對媒體講南向非他發明, 要南向找日本的安倍等語. 此話聽得鄉民們霧煞煞, 為何台灣的南向政策要扯到日本頭上?
其實這位前總統說了實話. 南向是日本人先發動的. 9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生產成本開始高漲, 加上中日關係長期不佳, 日本政府發動第二波產業外移, 這次, 目標是中南半島, 馬來西亞及印尼等東盟核心成員國. 目的為日本夕陽產業尋求比中國大陸更合適的外移環境. 同一時間, 台灣本土傳統產業受制於戒急用忍, 無法持續西進, 只好搭配日本的南進. 台日間傳統產業多年來存在著緊密的產業分工, 跟著日本"母廠"南進, 作為日資設廠的下線協力廠商, 完成整條產業鏈的外移, 乃理所當然. (我甚至懷疑, 台商的第一波西進, 亦與日本產業第一波外移中國大陸有極大牽動關係).
90年代中期那一波南進, 日本並未取得顯著成效, 相對台灣的南進動作就不了了之. 原因乃當時中國大陸成本並未高到要再次出走的程度, 且東盟成員國普遍基建落後, 符合設廠條件的地方少之又少. 且當時大陸設廠的台商正值事業高峰, 豈敢冒此風險, 貿貿然再外移.
如今則不同, 2010年起日本發動的第二波南向, 背後有美國重返亞太的大戰略,南向變成為政治服務的經濟活動. 但從經濟角度講此波南向的條件確實比上一次更為成熟. 首先中國大陸的生產成本己達外移及再外移的臨界, 連大陸內地較具規模的產業也考慮外移. 其次, 為拉攏南向國家, 日本提供大量金援, 低利貸款, 競標各國基建工程, 企圖深化其政治影響力. 如今南向各國, 基建已初見改善, 對日本產業外移提供更優設廠環境. 台灣向來作為日本大廠的協力方, 跟著日本搞南向PART 2也是理所當然. 但為免被人看穿, 便起了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新南向.
至於為何要找安倍呢?當然是希望政策上督促日本廠商, 南向設廠應優先與台灣的下線合作嘛. 日本產業外移, 習慣上會優先考慮與其長期合作過的台商一起打天下. 但亦非百分百台商不可, 有時也會同當地廠商合作, 或選擇合作條件更優惠的它國廠商. 強調要找安倍, 就是要日本記得優先重用台商, 因為日台是夫妻關係嘛, 怎可棄糟糠之妻於不顧呢?
明白此點, 即可預期新南向政策是否成功, 除有賴台商們的努力耕耘, 更端視此波日本在東南亞的佈署是否成功. 近年來中共對美國的重返亞太重新圍堵戰略實施了一連串對案, 軍事上的加緊研發先不討論, 政經面RCEP和一帶一路是最重兩步棋. 戰略上與美日澳大聯盟分庭伉禮, 戰術上則處處以日本為假想敵, 因目標較近, 衝突範圍較小. 打倒日本也等於打斷美國左右臂, 能動搖美日聯盟的根本. 同理, 日本的南向政策同樣將遭到來自中共的競爭和排擠.不聰明的台灣, 偏偏要選邊站, 加入美日抗中大聯盟, 其風險之大, 是否早已評估過?
更多閱讀 http://newvview.pixnet.net/blog
其連結相關概念股有儒鴻、聚陽、寶成、豐泰、F-泰鼎、昱晶、泰金寶、國泰金、元大金、中信金等。
新南向概念股揚旗 相關認購跟風
照理股票會先反映?
因日本受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