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看看1951年9月16日創刊的聯合報好了,這份報紙的創辦人絕非綠營人士,也非財團,不是覺醒青年,更不是財團打手。
1951年9月18日,聯合報頭版報導:
****************************************************************
蕭自誠茶會 招待台語劇團
【中央社訊】
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主任蕭自誠,十七日晚在該會會議室舉行茶會,招待環島公演歸來之台語劇團,暨第四組有關工作同志等廿餘人。蕭氏對該團于溽暑季節巡迴工作七十七日,旅經五十四個縣市鄉鎮,前後演出共計九十六場,招待觀眾合約十九萬餘人,收效極宏,備加慰勉。
【1951-09-18/聯合報/01版/】
*****************************************************************
這是聯合報首度使用「台語」一詞,時間為創刊後兩天。
聯合報的新聞來源為中央社,中央通訊社由中國國民黨於1924年成立,於1949年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播遷來台,1950年時絕非綠營媒體,也不是綠營打手、或財團傳聲筒。
1951年9月25日,聯合報七版報導:
*****************************************************************
巡警詰訊可疑男女
無賴沾污迷途少女
鄧國雄尚圖否認 將請法醫檢驗
【本報訊】
本市迪化街永樂旅社於廿三日夜八時許,有個穿著灰色柳條襯衫,灰色長褲,頭留短髮,足履運動鞋的中年男子,帶著一個年方十六的少女,身穿粗花布西裝,足穿白色運動鞋,前往投宿,恰巧建昌街派出所警員巡邏至該旅社,感覺這對男女身份太不相稱,便上前詰問,兩人並不相識,大有可疑,乃帶所訊問,昨(廿四)日上午移送第一分局辦理。男的鄧國雄,(卅一歲,河南人,住桃園縣龜山鄉),女的黃甜(十六歲,台北縣樹林鎮人),黃甜說:她於六天前來本市她的姑母家裡,廿三日下午自己出來玩,竟迷了途,下午五時許,碰著鄧國雄,說得一口閩南語,說要帶她到車站乘車,送她回樹林去,她跟著他走。被他帶到一個僻靜的草地上,伸手摸她,說要買金戒指、金手錶、皮鞋、新衣服給她,還要帶她去燙頭髮,繼則把地推倒,姦污了她,事後他又用花言巧語哄騙她,她因生長在鄉村,年幼無知,被騙後再跟到永樂旅社而被警察帶來了。鄧國雄說他於廿三日下午六時看著黃甜在中華路○號公共汽車車站附近問路,他好意想帶她到永樂旅社投宿,否認誘她在草地上發生關係,不信可請醫師檢驗黃甜,本案還在處理中。
【1951-09-25/聯合報/07版/】
*******************************************************************
這是聯合報首度使用「閩南語」一詞,時間在創刊後九天,晚於使用「台語」。
1949年5月6日出刊的中央日報第五版,刊登了一則「裝甲兵學校遷西屯 昨今兩日實彈射擊 搬家不忘學習台語」新聞。1949年10月31日出刊的報紙第五版,則刊登了「台北縣警察局舉行 臺語演講比賽」新聞。
中央日報首度使用「閩南語」一詞,是在1950年6月6日,當日第二版刊登「軍民打成一片 戰友學閩南語」新聞一則。
中央日報絕非綠營媒體,非財團打手,非覺醒青年創辦。
1906年3月30日發行的臺灣時報,刊登出臺灣協會會報第90號上,臺灣語言學之父小川尚義的一篇文章,篇名為「臺灣語に就て」。小川尚義研究臺灣語言之後,認為臺灣300萬住民中,講日語者5萬,福建省漳州語的有110萬,講福建省泉州語的有120萬,講廣東省客人語的有50萬,其他中國語言者4萬,講蕃語者10萬。
中國語言中,使用人數第三多的是閔語(日文原文如此),這是因為講這些語言的絕大部分人都住在福建省,分為福州語500萬、廈門語1000萬,汕頭語500萬。他將「臺灣語」定義為由廈門、漳州、泉州移居臺灣的人所講的語言,這三種語言有共通之處,跟廣東來的客人語則不相通。
語言學家小川尚義是最早研究臺灣語的專家,由他的文章可以很清楚看出來,至少到1906年,都還沒有「閩南語」這一詞,但「臺灣語」已經出現。如果當時已經有「閩南語」一詞,小川教授不會不引用。他的文章裡很清楚引用了「吳語」、「蘇州上海語」、「溫州語」這些語言學上的名詞,不可能獨漏「閩南語」。
1905年-1911年間,臺灣發行的「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沒有任合一篇報導使用過「閩南語」一詞,但在明治38年7月21日發行的報紙第四版的「嘉義蕃情」報導中,已出現「生蕃向化改隸以來。曾經縣廳第三課長招徠向化。擇其面目清秀之蕃童。學習國語臺語。使之改裝。穿和洋等服。或為小使。或作巡補。無不謹守厥職」。1905年7月29日「台南大勸工廠」報導,則說「貴主任日常觀書。有入場流覽者。則遣一婦一僕。一操邦語。一操臺語。出而應酬。頗能聽客自如。凡一切時式物件。肆應不窮。日是有裙屐少年。手攜巾籠頗溫雅。聯步而入。亦解邦語。念得幾句口頭裨。與之言臺語。婦不覺掩口葫蘆。其毋乃唐突西施也歟。」
由此可知,最晚在1905年,台語一詞已在使用,閩南語則尚未出現。
現在的語言學發展成怎樣我不知道,但從這些資料,大概可以知道,「閩南語」一詞的確是政治名詞,在國民黨台來之後才開始使用,而「臺灣語」則是混雜了漳州、泉州、廈門語等福建南部方言而成的語言,但他們在20世紀初期並不被稱為閩南語,只是地理位置剛好就在福建南部而已。否則,福建南部也有人使用汕頭語,則汕頭語也應該是閩南語,但汕頭卻是在廣東。
結論:「臺語」這個名詞的使用確實早於「閩南語」,早年叫做臺灣語,是由福建南部三種通行方言混雜而成。閩南語則確實是政治名詞,在國民黨來台之後才開始使用,推測其目的,大概是為了加強把臺灣跟中國連結在一起,要臺灣人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要臺灣人努力進行反攻復國大業吧。
其他例證,包含基督長老教會在清末民初臺灣開港通商後,不管是在福建編輯、在臺灣發行或在臺灣編輯、發行的字典,都是採用廈門-英語這種書名,而非閩南-英語這種書名,可知閩南語這一名詞,在當時應該根本就不存在才對。
玩文字遊戲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日文維基講的就很實在
台語的說法本就很多
台湾語(たいわんご、白話字:Tâi-oân-oē)または台語(白話字:Tâi-gí/Tâi-gú)、福佬語/河洛語(ホーローご)、台湾閩南語(たいわんびんなんご)とは、台湾人口の74.5%以上を話者とする言語である
台湾の客家人や台湾原住民ら他言語を話す台湾人の中にも理解し話せる人もいる。台湾語の母語話者は河洛(ホーロー、または福佬)と呼ばれる(台湾語より台語と呼ぶ方が一般的である)。また、同じ台湾語でも場所により若干の発音や語の違いがある。例を挙げれば、台語のことを高雄近辺では Tâi-gí、台北近辺では Tâi-gú と発音するが、その違いは他の言語の方言に比べて大きなものではなく、相互理解に支障を来たすものでもない。標準的な方言と見做されているものは、高雄市とその周辺の高雄方言であり[2]、教材の多くはこの方言を用いている。
以前大學上過學校的台語課
老師第一堂課就說台語,就是台灣閩南語
教育部也是這麼認為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