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重商與重農主義的時代交替


中國的崛起所代表的東方文化正逐漸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治與經濟,其所導致的摩擦與日俱增,保守與孤立主義的復辟代表著西方重商主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取得了極大的商品經濟成果,WTO的出現,代表著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新重商主義的巔峰時期。人類透過農業的工業化進程,石油農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豐衣足食,但也面臨過度耗損地利所產生的生態浩劫。而其過度強調金融商品的經濟模式,也在不斷發生的金融危機中逐漸僵化而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國,在經歷半世紀的新重商主義的洗禮之後,就其重農主義(Physiocracy)的本質,重新詮釋了新重農主義,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重農主義(周誠)。強調以各國自然生長的文化/政治/經濟模式為基礎,透過一帶一路與永續發展為前提,包容各族群與國家的方針,試圖透過歐亞大陸整體的互利共生創造出全新的自然經濟模式。

任何主義的演進都與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息息相關,中國崛起的背後,正是對於過度商品化的經濟的質疑與維護生態永續發展的需求。我們正在歷史的拐點上,在新重商主義漸露疲態的此時,台灣的永續發展在哪呢?值得國人深入思考!
2016-12-14 9:10 發佈

nickmice wrote:
台灣的永續發展在哪呢?...(恕刪)


台灣的企業轉型從偶國小的時候課本就有了,
喊到現在,都過去2、30年了,還在喊。

pingyingtu wrote:
台灣的企業轉型從偶國...(恕刪)


台灣企業無法轉型的主因,取決於金融投資的方向.當資本選擇投入獲利更佳的房地產/股票等商品時,導致實際投入增加生產的能力下滑,經濟先形成停滯,而後逐步限制產業發展轉型,終至僵化.這也是台灣薪資停滯的原因之一,投入金融商品的資金過高,經濟體制脫實入虛,生產力衰退的結果.
nickmice wrote:
台灣企業無法轉型的...(恕刪)


台灣工業從以前農業, 紡織, 塑化, 到現在的半導體, 一直有在演進, 但因為市場和人口基數的侷限, 現在沒有足夠的資源再往更高端的產業去走. 當未來看不到新的產業提供更大的利潤與誘因, 自然錢就進到房地產, 錢進房地產某部份來說是果, 而非因, 硬把錢逼出來也是錢進大陸或東南亞等相對高成長地區.

股市交易量愈來愈低和此也有關係, 稍微挑一下會發現真正有遠景的公司沒有幾家, 舊的公司漸漸凋零, 新的公司持有的技術深度不足. 沒啥公司好買好投資自然交易量低, 錢進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

人口基數是個問題, 好人才IC業優先, 另一些流進醫療產業. 但因為人口基數不足所其他產業無法得到足夠優秀的人才進行下階段改善.

市場侷限也是, 一開始就有能力挑戰國際市場的公司不多, 而依賴有限的內需市場無法孕育足夠強度的產品對外競爭. 又因為意識型態因素自外於一些大經濟體, 或者因為政治因素造成阻礙, 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去鍛鍊產品, 自然沒有辦法轉型.
台灣早就開始了

政府超喜歡鼓勵年青人下鄉接受貧農再教育,上網查查就會發現現在超多推銷返鄉務農的文宣

以前一開始是鼓勵年青人三反五反,現在太平了就要拿起鋤頭搞建設啊


abu dhabi wrote:
台灣早就開始了政府超...(恕刪)


謝謝您的回覆,政府目前推進的是"新農業政策",我認為這是農業的工業化與商業化,而非工業的農業化與商業的農業化。以工業的觀點是如何生產低價與高品質的標準化產品,以商業的觀點是如何透過行銷提高商品的價格與價值,而從農業的觀點是如何在遵循自然條件下,讓生命得以延續。

至於全新農業主義卻是透過工業/商業/農業技術的投入,嘗試尋求一種可以永續經營的模式,達到全民受惠的目標。比如大陸在非洲的投入模式便是這類的嘗試,目前還看不出長效規模,但方向應可被認為是正確的模式。

smallbeetw wrote:
台灣工業從以前農業,...(恕刪)


感謝您的觀點,請問您對於這種窘境的解決辦法是甚麼?是否可以談談?
nickmice wrote:
中國的崛起所代表的...(恕刪)

題外話,
Physiocracy 翻譯為重農主義個人以為不太妥當,
原意不只農業,土地的在地的自然資源的利用(一二級產業)都包括在內。
改稱"重地主義"或"重產主義"不知是否更佳?
只是這個譯名大概也使用滿久了,很難改吧。

tnkk01 wrote:
題外話,Physio...(恕刪)


這翻譯是從wiki 查到的,我的外語能力差,您可以考慮上網修改。
nickmice wrote:
台灣企業無法轉型的...(恕刪)

產業轉型真正的問題在不願或無法承受損害,
產業轉型一定會有企業會被淘汰,會有從業人員失業,
但這是免不了的代價.

當資本選擇投入獲利更佳的房地產/股票等商品時,導致實際投入增加生產的能力下滑

也不盡然,股票反映的是產業前景,
產業在股市募集資金才有辦法增加生產力,
國內產業轉型困境有很大的部份是基礎工業能力不足.

強調以各國自然生長的文化/政治/經濟模式為基礎,透過一帶一路與永續發展為前提,包容各族群與國家的方針,試圖透過歐亞大陸整體的互利共生創造出全新的自然經濟模式。

其實美國玩得也就是這一套,只是美國人走在前面.....
  • 7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