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科技產業資訊室
勤業眾信(Deloitte & Touche)於2016年5月4日發布「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報告,台灣競爭力在衰退中,這次位居全球第七名,較上次(2013年)調查滑落一名,預估2020年將降至第九名。
勤業眾信與美國競爭力協會自2010年、2013年後,第三度聯合發布這項調查。針對國際製造業執行長與資深領導者進行超過500份問卷調查與訪談,藉此評比40個國家的製造業競爭力。2016年焦點六國: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和印度等共佔全球製造業GDP的 60%,顯示了他們對全球製造業趨勢的巨大影響力。
圖一、2016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
這次調查,中國、美國與德國仍名列製造業前三強大國,日韓分居第四名和第五名。競爭力前十強中,可大致分作北美和亞太兩地的聚落。北美三國包括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亞太五國則涵括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和新加坡。其中,「強力五國 (MITI-V or the“Mighty Five”)」─ 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尼與越南崛起,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擠入競爭力前15強。印度這次排名第11,預估2020會排名第五,勝過台灣。
經濟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國家,未來競爭力也不可小覷。報告指出,中國近年來積極產業轉型,逐成本而居的跨國企業遂將眼光移到印度、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地。
五國受惠於人口紅利,製造能力又靈活,未來五年內可望躋身製造業競爭力前十五強。
隨製造業跨足數位化應用,企業執行長認為先進的製造業技術為打造未來競爭力之關鍵。已開發國家製造業朝高值化商品、先進製造轉型,創造未來競爭優勢。20世紀傳統製造業強國 (即美國、德國、日本與英國)於2016年重回最具競爭力國家前十強之列。
公共政策的影響
對製造業更有利的政策環境: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企業執行長均表示,過去三年在母國均有對製造業競爭力產生利多的政策出台,特別是技術移轉及科學創新等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也在美、歐的優勢排名提前,但未出現於中國的排名中。
美國企業執行長觀點:可持續發展、技術移轉、貨幣控制、科學創新、對外直接投資(FDI)、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安全衛生監管等之政策,有助於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公司稅率、醫療保健、勞動力與境外收入課稅相關的政策被視為美國的競爭力劣勢。
中國企業執行長觀點:鼓勵或直接投資科技、技術移轉、可持續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似正幫助中國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然而,企業和個人稅率、勞動法以及政府干預和/或所有權則正在抑制他們的競爭力。
歐洲企業執行長觀點:反壟斷、產品責任法、智慧財產權保護、醫療衛生、技術移轉、可持續發展和科學有關的政策被歐洲商界領袖視為他們的競爭優勢。此外,勞工政策、個人和企業稅率、經濟和財政政策則被認為是明顯的劣勢。(892字;圖2)
圖二、全球CEO調查: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驅動因素
-------
或許台灣早該從傳統製造業轉型為智慧財產輸出
看到報告指出的五國也是受惠於人口紅利,可見傳統製造業並不利於高度發展社會型態
而中國企業在製造業部分也逐漸將眼光移向東南亞等國
說穿了哪裡人工成本低,哪裡就是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