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领导人峰会重启 中日韩FTA谈判面临新起点

中韩更紧密的经贸合作给日本带来了紧迫感

时隔三年后,11月1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会议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中日韩政治关系的回暖让外界对于三国的经贸合作产生了更多积极的想象,而焦点话题之一就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三国领导人都表示要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

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韩国总统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了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本次领导人会议是该机制时隔三年后的重启。

宣言指出,三国在实现东北亚和平与合作、扩大经济社会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推动可持续发展、增进三国人民相互信任和理解及促进地区和国际和平与繁荣方面达成了共识。

“中日韩三国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三国领导人的公报也基本是全口径覆盖的。但关键在于,三国在合作过程中,必须要增加互信。在具体领域的合作,各国要根据各国的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合作为三国都带来利益。”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日韩三国政治关系的回暖让外界对于三国的经贸合作产生了更多积极的想象,而焦点话题之一就是中日韩自贸区(FTA)谈判,三国领导人都表示要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

中日韩FTA谈判的新起点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玮看来,此次三国领导人会谈的关键词为和平及合作,不过在一些历史性问题上面,三国分歧巨大,无法求同存异。“这次会谈的重点在于经贸方面的合作,而经贸合作的关键就在于推进三国的自贸区谈判。”他说。

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赵江林也认为,此次会谈对于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我认为此次三国领导人会谈政治层面的意义大于经济层面的,可以看作是中日韩三国合作的重新起步。”赵江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另一个关注点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谈判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大部分的前期研究也已完成。其实各方都明白必须要过政治关,这次的会谈对于三国FTA谈判来说是一个新起点。”

中日韩自贸区设想是在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其间经历了8年多的前期研究。自2012年11月中日韩FTA谈判正式启动以来,东北亚的三个重要国家,迄今已进行到八轮谈判,第九轮谈判将于12月在日本举行。

中日韩自贸区协定将涉及15.2亿人口、经济规模超15万亿美元的大市场。根据日本三菱综合研究的分析,在东北亚范围内,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正收益比任何双边自贸区都大,中、日、韩三国GDP将分别增长1.63%、0.23%和1.8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程亚文此前撰文指出了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的意义,他表示中日韩三国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目前相互间的贸易依存度只有19.4%,远低于欧盟的63.8%和北美自贸区40.2%的水平,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三国贸易投资潜力,促进区域价值链向更高层次融合。

赵江林指出,中日韩自贸区协定有更广义的意义。“中日韩启动FTA谈判有以下正面作用,中日韩谈判一定不会以低标准进行,这将为中国未来加入TPP做准备;还会推动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东亚区域合作的核心正是中日韩,中日韩合作不启动的话,整个地区的合作都将面临障碍,比如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核心还是要解决中日韩三国的问题。”

不过赵江林也指出,各方在中日韩自贸区如何实现的路径问题方面存在分歧。“中韩自贸协定已经签署,日韩之前有一个蓝本,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当时的准备是挺充分的。中日韩自贸谈判的核心其实是中日怎么谈,中韩已经签署了一个较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如果可以把日本加进来,就占据了比较主动的地位;日本加入了一个高标准的TPP,那么日本一定会希望在三国间形成一个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来掌握主动权。”

冯玮则表示,此次会谈的更积极的意义在于推进三国间的双边经贸合作。“对中日来说,对于加强双边贸易各自都是有需求的,首先近来日本对华投资持续下降,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日方投资的持续下降对中国经济产生压力,这对中国来说是值得关注的。在日本方面,对改善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也有非常紧迫的需求。目前日本经济的一大问题就是贸易逆差,如何改善对华贸易逆差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也关系到2017年的上调消费税的计划能不能按时实施,外贸状况不改善的话,增加消费税必然会抑制国内消费,所以需要通过外贸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上半年的日本对华贸易逆差近3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而就日韩双边经贸来说,日韩有很多产品存在正面冲突的情况,比如电子和汽车,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中韩合作给日本的紧迫感

此次李克强访韩期间,中韩在双边经贸、人文、科技、环保、质检等领域签署了17个合作文件。在出席韩国经济界欢迎午餐会上,李克强全方位总结和展望了中韩合作。

李克强指出,中韩将在四项国家基本战略对接下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基本战略包括两国创业创新合作、“中国制造2025”与韩国“制造业革新3.0”,两国开拓第三方市场政策,中国“一带一路”与韩国“欧亚倡议”。

制造业是中韩最紧密合作领域,韩国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从韩国进口额达1903亿美元,其中一大部分便是零部件、半导体。

在贸易投资方面,中方首次承诺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特别是在金融、电信服务等领域的规则设置上,超过了与其他国家自贸协定的承诺水平。预计两国间将形成一个低关税、规模达到约12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

中韩两国在货币与金融领域也达成了多项合作。双方就近期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达成一致;中方欢迎并支持韩国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主权债,还决定将青岛市开展的企业自韩国银行机构借入人民币借款试点推广到山东全省;将韩国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增加至1200亿元人民币;双方正在探讨成立创新与投资合作基金。

张建平此前对媒体表示,中韩制造业对接可以共同提升两国竞争力。另外,中韩产业链紧密交织,联手开拓第三方市场,会形成多赢局面,中韩和第三方国家都是受益者。

“中韩自贸协定以及中韩更紧密的经贸合作给日本增加了紧迫感,对日本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张建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期待中日韩自贸区建立,不过担心美国会捣乱
2015-11-04 17:40 發佈
如果谈成台湾有兴趣也加入吗

fenghr wrote:
如果谈成台湾有兴趣...(恕刪)


看狀況囉,在商言商,能賺錢的都是好貓~

不過簽了條約一定要有繁體字的一份,殘體字的歡迎帶回去
金正嫻 wrote: 看狀況囉,在商言商,能賺錢的都是好...(恕刪)
如果在这个“残体字”上都要扯半天,估计也不用谈了,还是继续搞政治吧。(大陆比不上台湾,穷人多,正是这些你们所谓的“残体字”才极大的帮助了消灭文盲,所以“朱门酒肉臭”永远不懂“路有冻死骨的艰辛”)

fenghr wrote:
正是这些你们所谓的“残体字”才极大的帮助了消灭文盲...(恕刪)


這件事就別提了,美國當初要戰敗國日本廢除漢字,理由就是漢字難懂,容易造成文盲及無法普及知識

結果?有興趣自己查,台灣用繁體字,30年前兩岸的文盲比例是?

fenghr wrote:
如果在这个“残体字...(恕刪)


先父在世時有跟我聊過,小時候他們在大陸時(先父是民國16年,西元1927年生),繁簡體是同步使用的。
書籍、正式文件、對外文字都是繁體,但是書寫為求便利就用簡體。所以不是哪種字代表哪種政權。

但簡體字在大陸建政後改了不少。我記得大概是1960~1970年代左右的簡體字,簡到不像話,認都認不出來。
可是到了大概1980~1990年左右,簡體字好像有調整,比較向繁體字靠攏,在閱讀上比較沒那麼吃力。
我大學時教授有用簡體字書籍當教材,基本上要看懂是沒問題的。

至於為何大家這麼反彈這位網友在此使用簡體字。我想除了逢中必反的人以外,其他人可能覺得這是禮貌問題。
你今天到我們這作客,基本上客隨主便,你使用我們的文字代表尊重我們。
我自己是沒逛大陸的論壇與發表文章,若我會過去發表文章我也會選用簡體字與當地用語,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我另外的經驗是與國外朋友工作上的合作。
如果對方是日本人、韓國人、俄國人,我會先學對方打招呼用語。
用對方的話打招呼開場,代表我對他們文化的尊重。
打完招呼之後,再用英文做後續洽談。

提供給這位網友參考
金正嫻 wrote: 這件事就別提了,美國當初要戰敗國日...(恕刪)
台湾跟大陆的环境不一样,你要看1945年到1985年的消灭文盲变化,不然最先提出来的是国民政府又怎么说
讨论经济也能歪楼到残体字上,也是醉了

fenghr wrote:
讨论经济也能歪楼到...(恕刪)


現在的台灣就是如此阿
形式自尊比實質利益還重要
台灣本該學學薩摩島津為實質利益坑騙天朝
沒想到現在卻學起天朝擺起形式架子
而把實質利益丟在一旁
richearth wrote: 現在的台灣就是如此阿 形式自尊比實...(恕刪)
大陆政府政策比台湾务实多了,按照理论上说是“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对美国来说TG是魔鬼”,但是中美两国经贸快要达到6000亿美元了,还有其他很多例子。大陆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就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其他都是扯淡,什么国际共产主义乱七八糟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