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建中生目睹:學生科展 教授爸教作假


2015-04-30 15:06:24 聯合晚報 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台北市科展傳「作假」,一名建中學生在臉書發文指出,昨天他在科教館參加北市中小學科展現場,目睹某科大教授爸爸幫女兒「惡補」如何口頭報告,「這裡要這樣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他拍下這幕,批評部分學生科展作假,為了升學不擇手段,請人代勞、用錢買,直言「自己科展自己做」、「台灣教育怎麼啦?」

這名學生說,在現場聽到那位教授爸爸對女兒說「這裡要…講評審才會確定是妳做的」,女兒問:「 爸,這裡不是沒有實際數據,要怎麼說服評審?」教授爸說「就給他矇過去就好了,反正評審也不會知道太多。」接著教授爸拿起碼表計時,女兒講了五、六次後進去比賽。

「這不是教授的科學比賽!」建中生在臉書反問:「真的是為你的女兒好嗎?這麼做,只不過培養一個會上去背稿,侮辱科學的人!」

這位多次參加科展的建中生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這不是個案,已變成常態,他很憤慨,對一步一腳印做實驗的人很不公平;科展成績有助升學,有人為了升學不擇手段,由爸媽、爸媽的研究生代勞,甚至用錢買通、關說評審,「這不是作假,什麼才是作假?」

他也點出科展評審制度不夠透明,其他比賽如音樂競賽比完後學生會拿到評語,成績也很快上網公告;但科展比完過了兩三個月看不到任何評語,且科展有的組別評審只有兩人不是奇數,還有評審口試過程完全不看參賽學生一眼。

台北市中小學科學展覽今天比完,明天下午公布成績,首獎作品可參加全國科展競賽,成績優秀者可參加國際科展選拔。

----------------------------------------------------------------------

這是真是個靠爸靠母的年代
除了買房子要靠爸靠母外
升學也要靠爸靠母...
2015-04-30 21:43 發佈

INNOCE wrote:
2015-04-30...(恕刪)

咱們小時候,科展都嘛是老師指揮同學做,怎麼做?哦~照抄學長學姊的作品。

哪來這麼多以科學家為終身目標的小孩,我們能選擇不做科學家嗎?小孩長大有多少成為科學家?

現在好一點的還不是仿照科學雜誌作科展,家境更好一點的花錢做。

前幾天新聞不是什麼火箭嗎?我仔細看了一下,其實也就美國平民DIY的等級而已,新聞誇大成什麼擠身世界什麼的東西....唉....視頻網站很容易找,到什麼層級也可以清楚比對出。
我砲故我在
往好處想

以後娶媳婦後老爸、老媽會幫推屁股
就像台灣的奧運亞運獎牌
背後幾乎都有個教練老爸

體育音樂藝術科學到處都一樣
講好聽叫家學淵源
講難聽就...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公平

鼎 鑊 甘 如 飴 求 之 不 可 得

INNOCE wrote:
2015-04-30...(恕刪)

大驚小怪,也不過是悪補罷了,學生就是學生
建中不也這樣悪補上去的
我記得小學時,我總是考前三名,有次段考我竟然落到十幾名,

而在我前面的同學,全都是有去老師家補習的,

後來我媽也讓我去老師家補習,

我馬上又回前三名了,

台灣就是這德行,不用太意外,

在台灣,讀書是脫離貧窮最快的方法這句話已經不適用,

有能力的人家小孩會一直被推上去,沒錢的人家小孩無翻身的機會,

當貧窮的人知道沒有未來,就會去作奸犯科,社會會更加動盪不安,

這是經濟學理論,古今中外都一樣的定律,

近年來的台灣越來越走向這步了。

E見鍾情,獨E無二,The Best or Nothing, Only Mercedes-Benz!

GT5 J wrote:
大驚小怪,也不過是悪補罷了,學生就是學生
建中不也這樣悪補上去的


那可不一定,

今天有兩個建中學生,一個家裡有錢,一個沒錢,

有錢的那個每年送出國遊學,跟世界各國學生做朋友,到處見識,還學了不少才藝,英文又好,

沒錢的那個每到寒暑假得打工幫忙家計,除了課本上的東西外也沒機會學其他東西,

如果它們一起推甄同間學校,同個科系,你是教授你會挑哪位?

台灣的推甄漏洞太多,根本是為有錢人有關係的人開後門。

E見鍾情,獨E無二,The Best or Nothing, Only Mercedes-Benz!
我覺得 4 樓正解。
人又不是機器,每個人的生活條件都不相同,完完全全地不同。
要怎麼公平?
難道要,到學校上課,和同學們一起聽老師上課,回家自己看書自習。
都不能提問題喔!
一提問題就是會得到老師或父母兄姊等等的「額外照顧」,就不公平了。
要做到這樣才算完全自食其力嗎?
而這只是簡單舉例而已,要講細一點的話,那就越講越不公平了。

所以我的看法,年輕人想法沒錯只是單純了點。
他今天看到這位教授幫女兒"作弊",換成是另一組教授父女,也許老爸
想幫女兒"作弊",女兒還懶得記,教了半天還學不起來哩。
每個人的學習環境都不一樣,我認為,只要能善用自己的優勢,充分地
發揮運用,沒有讓它荒廢,來換得最大的成就,那都是值得肯定的。

心有不甘怎麼辦?
就是想辦法重新投胎而已吧。
科展小case啦,出社會你會發現,有關係則沒關係,沒關係則有關係...到處都是醬的

祕雕 wrote:
人又不是機器,每個人的生活條件都不相同,完完全全地不同。
要怎麼公平?..(恕刪)


人本來就是天生不平等
但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
是要盡量拉近天生背景的不平等
要以個人的能力,而不是以家庭背景,作為入學的依據

台灣現在的教育入學制度
愈來愈強調家庭的關係,財力
而不是個人的智力,能力
背景的不平等愈拉愈遠
真是莫名其妙的制度...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