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出幾個大家稱讚的企業家

童子賢不成立基金會 直接捐錢給需要的人

【聯合報╱記者江碩涵/台北報導】
2014.09.22 05:05 am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具科技背景,更充滿人文關懷與理想,不僅獲選為公視董事,也是誠品書局大股東,無論參與文創、公益,他保持低調,但總在第一線觀察,也不時鼓勵身邊好友、工作夥伴參與更多社會活動。他說,他「不成立基金會」,卻邀親朋好友「直接」捐款到相關單位,讓資源快速傳遞到需要的人手上。

童子賢坦言,以前看過企業成立基金會的運作方式,只能說企業內部的基金會有如「社會百態」,有著不少扭曲的功利主義現象;且成立基金會成立後,只能運用孳息,不但捐款被限縮,運作過程往往也得經過不少人事,投入公益服務速度慢又容易受限,因此決定「不成立基金會」,他鼓吹以自發性的力量,投入公益服務。

他說,台灣社會不缺資源與金錢,但缺乏整合,台灣社會容易出現盲從和一窩蜂的現象,當媒體報導後,所有的資源與金錢就會湧入,但缺乏資源整合,造成「聲音比較大的有糖吃」,且往往事件發生過後,再也沒有人關注,人們很快就遺忘事件,反而造成真正有需要的團體無法獲得幫助,有違公益初衷。

為解決資源分配不均,二○一二年時童子賢與身邊好友、和碩集團工作夥伴合作舉行「散播公益的種子」活動,媒介需要幫助的社會團體。今年他將再次發起類似的計畫。

他說,透過活動讓大家彼此認識,有不同興趣、偏好的朋友可以有更多管道直接捐款或親自服務,同時也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在某些「較熱門」的團體手中。他強調,他只媒介,不過問金錢流向。

童子賢經營企業重視現場管理,也非常關注社會議題,例如參加小孩學校的親師會,了解當今教育現象;他時常帶著一對兒女參與公益服務時,以身作則,成為身教典範。

他說,即使社會發展的再進步,總還是要有些關懷的力量存在,社會運作得才會更完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被外界說是「鐵了心」,但打勝仗、富國強兵的同時,他也推動德國政府更注重勞工權益,實施「老有所養」的大同社會。

也因為抱持著這樣的信念,童子賢說,只要行有餘力,他都會多方了解各個社會議題與內容,儘可能的發揮他的力量,「唯有人們擁有關懷萬物的憐憫之心,凝聚善的力量,人心才能改變,社會才能再往前進步。」

======================================================================================
很多企業成立基金會根本不是幫助別人而是為節稅.
台灣富人很多代表企業很賺錢,但是基層窮人所得並未增加,代表上層富有是壓榨這些人而來.其實一個人一生用的並不多,老闆要那麼多錢幹啥,與員工分享成果多好.
台積電張董利用其豐富的周邊資源幫助高雄氣爆受災戶,那些人都把他當成活菩薩,相對於那些怕輿論攻擊而捐錢的企業,真是高下立判.
希望台灣企業界能出現更多的童董和張董,展現出台灣人溫暖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只有銅臭味!!
2014-09-22 22:16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