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反服貿」還是「反黑箱」?
如果退回服貿指的是行政院撤案不簽,奇怪的是為何A反B就得聽?(A吵B就得聽就是民主嗎?)
(萬一臺灣被邊緣化的情形更嚴重怎麼辦?)
如果是「反黑箱」,已承諾進行逐條審,這樣是否達到了訴求?
因為應該有一大部分人是因「反黑箱」(30秒通過)進去的,
然後可以看到內場慢慢的訴求就變成反服貿了。
可是很諷刺的是不管外面裡面都還是有「反黑箱」的標題。
那如果「黑箱」的訴求滿足了,接下來佔領的正當性??
piwu0531 wrote:
說的好像中國很想來台灣投資一樣 ...
你知道嗎 ? 其實台灣早已開放陸資好幾年了, 服務業也已開放了151項 ~
餐館業 飲料店業 電腦軟體設計業 汽車維修業 汽車美容業 電腦及周邊修理業 服飾
批發業 鞋類批發業 資源回收業 廢水處理業 等等通通都開放了 ...
結果咧 ??
總說 食衣住行
反正
近幾年 中國 進來的 食,不知道是不是 粉用得不一樣?


衣?

這樣誰還敢買

住?

行 ... 聽說 方向盤都掉下來了 ... 您會買嗎

以此警惕︰我們自己的產業,記得要顧品質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2. 民進黨在發動群眾,和輿論宣傳上,保持了其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這次的網路宣傳,懶人包之類的東西鋪天蓋地,對群眾(不僅僅是年輕人)有非常大的引導性。在這方面比國民黨不知道要強多少倍,不愧為政治老手
3. 對學生們來說,反服貿的口號,自然比不上“反對獨裁黑箱作業,臺灣民主生死存亡”的口號來的要有煽動性。學生領袖們當然不會浪費時間向大家科普國際經濟新秩序,自由貿易必要性,分析服貿內容利弊等等,如果那樣的話,學生們早就跑光了!所以學生的公開訴求壹直是“反黑箱作業,程序不公正”。連請去的大學教授(政治委員?),都是在現場授課講“民主”,幫信仰不堅定的同誌們繼續做思想工作。
4. 壹個被忽略的關鍵點是,在網路上的宣傳,幾乎全部都是“反服貿”,但是正式提出的訴求卻都是“反黑箱”。這是因為私底下想要妖魔化服貿太容易,也太有煽動性了!這幾十年,大陸的形像已經被妖魔化了幾代人,已經深深的融入了臺灣的文化和臺灣人的潛意識當中。這次先把“紅色,共產,專制,邪惡”的中國渲染得如同壹只怪獸,喚醒大家的恐怖記憶,然後拿出被“赤化”了的香港有多悲慘做例子,再威脅大家今後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從肉體到靈魂都要被完全徹底的控制在“邪惡中共”的掌握之中,就算明知能夠從自由貿易中得到利益的人,都要嚇得關緊大門了。但是這套說辭,在正式的訴求當中完全站不住腳,如果把WTO, FTA, ECFA, 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未來的貿易和經濟發展規劃,不簽對經濟的打擊等等計算下來,這個貿易協定是早晚要簽的,只是看到時候大陸還願意讓利多少的問題。所以才用“反黑箱操作”裝點門面,而對服貿本身的利弊,暫且不提。
5. 我完全能夠理解民進黨的支持者(1.本土中小企業主,2.本土文化認同者,3.無特殊技能的普通勞工和農民伯伯),而且我覺得民進黨在某種意義上(平民主義色彩)反而更像傳統意識上的中共,而不是(精英主義)的國民黨。對經濟和文化被“侵略”的恐懼,我也能感同身受。曾幾何時,大陸人也每天都在批判“崇洋媚外”和“閉關鎖國”之間來回鬥爭。對外國的文化思想體制,也在“全盤接受”還是“去蕪存菁”之間左右搖擺。對外國財團逐步參股本土企業,也有人“痛心疾首”擔心國將不國,也有人“拍手稱快”慶祝與國際接軌。這個過程中,有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失去工作,大量的國有企業和資產被賤賣,土豪官僚外資買辦紛紛掘起,貧富差距逐漸擴大。但同時,大量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了起來,制造業從低端到高端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規範和制度也在這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推廣開來。但是不論是好是壞,這個世界的經濟壹體化,貿易自由化,和人才全球化的浪潮是任何人,企業,和國家都無法阻擋的。這不是臺灣或是大陸可以選擇回避的,甚至連超級大國美國也不能夠阻擋這個潮流。那麽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最大的保護自己,同時發展下去不要被歷史所淘汰,就是臺灣人民需要思考,而不是回避的問題。用“民主”來爭取這個勝利,而不是犧牲寶貴的時間,精力,和人才的耐心,壹心壹意的去追求壹個的表面“民主”,舍本逐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