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發高度爭議的時候, 許多對服貿有深入了解的人大多只從自己支持的角度提出看法, 而且又習慣用專業的術語,反而讓許多想了解問題的人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種霧裡看花的困境,這篇文章試著從第三方的角度,並且用更淺顯的例子來讓想了解服貿的朋友們掌握服貿問題的輪廓,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的結論不是要讀者支持或反對,而是希望讀者檢視自己的初衷,然後問自己,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是否是問題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支持或反對是否真的是這個問題的唯一解答?
服務貿易協定(簡稱服貿)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實質即為中國和台灣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架構下的一個項目,ecfa大致分為服貿協定, 貨貿協定, 關稅協定, 爭端解決等大項. 簡單説, 服貿就是兩國人民互相到對方國作生意的協定, 貨貿就是兩國貨物賣到對方國的協定.許多反對服貿的人有一個誤解, 認為只有ecfa有服貿,而fta只有貨貿, 這是不正確的, 自由貿易的精神本來就含蓋作生意和賣貨品這兩大項, 而且一般來說貨貿的爭議更遠大於服貿. 會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fta都是把上述這些協定(服貿,貨貿,關稅,爭端)一次簽完(也因此有些fta要花4,5年甚至更久才能簽定), 而ecfa卻是把這些項目拆開,分階段性去簽.持平而論,就自由貿易對國家的衝擊來說, 分階段確實比一次性簽完來的相對温和.
了解服貿是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部分後,很多人會問,這個ecfa架構下的服貿對台灣是否會產生無法預料的傷害? 這個問題其實政府一直是以避重就輕的方式作回應,但對任何要進入fta協定的國家來說,他的人民的商業行為一定會面臨一項重大轉變, 就是在自由貿易協定中開放的生意項目,都會面臨更大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就是贏者全拿,輸者淘汰.這也是自由貿易的精神,如果將來全世界的國家都拿掉所有的貿易保護措施,理論上競爭力最強的企業是有機會拿下全球的市場(僅理論). 所以之前政府用"會擱發"來形容ecfa是容易產
生誤導的. 自由貿易協定簽定後是"要更拼"才有機會發,否則真的有可能"輸了了".台大教授的論點基本上就是從各方面數據推論,開放後台灣的相關業者輸給中國競爭者的機率非常高. 那為什麼政府要冒這個風險呢? 簡單說, 在自由貿易協定下,各國都會想辦法提高自己具競爭力產業的全球市佔率,如此才可持續提高gdp和經濟成長率,而在權衡輕重下,用開放本身某些市場以交換進入他國市場,就成為一相對必須之手段. 以現在台灣來說,電子業是相對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這幾年由於韓國科技業的崛起,台灣電子業確實面臨被吞噬的危機, 在韓國積極和世界各國簽定fta的同時,台灣才開始警覺並跟進,坦白說,很多人在質疑馬政府如此積極簽服貿和ecfa是否和中國有勾結,而真正的原因是台灣和韓國正在白熱化的爭奪中國這塊市場,誰先簽好卡位, 就算不能把對手消滅, 至少也有機會把對方壓著打,這就是國際商業戰爭.
這時我們就可以來看現在的台灣服貿的問題,為什麼一個國際商戰的手段,會引爆目前的抗爭呢? 因為台灣要和韓國爭奪的市場,是台灣最敏感的對象-中國.台灣兩個政治上鮮明的族群-藍和綠,就是以親中和敵中意識所凝聚而成,基本上敵中並不僅限把中國當作敵人(少數的深綠),由於中國長期政治打壓台灣,不承認台灣國家地位,也日益把許多原本中立的台灣人推往敵中的族群. 這個泛綠族群,雖然在台灣人口中並沒有佔絶對多數,但大多和泛藍維持6:4的一個比例. 對泛綠族群來說, 中國現階段是不能信任的對象. 所以從服貿的條文來看, 對其他國家來說可能只是一些開放項目,但對泛綠族群來都會引發國家安全的疑慮.很多泛藍族群一直不能理解這點. 根本原因就在兩個族群對中國的思考角度是完全相反的. 坦白說,這種疑慮可能也不是短
時間透過溝通就可以化解,更何況從2000年扁政府一直到現在的馬政府,執政者習慣以自身意識形態強勢主導政局, 反而更持續激化兩個族群的對立.
抗爭的引爆點來自3月18日泛藍立委以服貿審查滿三個月生效為由,逕送院會存查,之後一群學生以維護民主反對黑箱作業為由,佔領立法院至今. 在這裡就是要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如果是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目前泛綠族群和學生的訴求是站不住脚的. 簡單說,立委是人民選出來的. 而泛藍立委佔絶對多數.今天如果國會針對服貿逐條表決通過, 不論每個人願不願意, 這就是民主程序. 說實話, 這也是為什麼泛綠從審查會一開始就技術性杯葛,因為他們想盡辦法拖延服貿的審查, 讓它自動失效. 嚴格說, 以民主的標準來看, 是泛綠在國會以少數阻撓多數. 如果學生是以維護民主作理由, 而不是針對中國和台灣的fta,那這個抗爭的著力點是很薄弱的.
可是抗爭者如果承認是自己少數杯葛多數,但是因為台灣的民主已經無法讓他們免於受到被中國併吞的危機感時, 這是一個執政者必須要面對處理的嚴肅問題, 在你所領導的國家之中,有至少40%的國民, 對你所推動合乎民主的政策是有強烈危機感的.這個比例或許不是絶對多數, 但更不是絶對少數. 有人問一個問題, 為了安撫這個族群的危機感, 難道台灣就要眼睜睜看韓國把中國的市場一口一口的吃掉嗎? 這個問題真的不容易回答. 我只能說, 在某些關鍵時刻, 需要少數關鍵者的大智慧. 真的錯過了.只能等下次.
如果你是深藍或深綠, 這篇文章對你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但如果你不是, 而且真心希望台灣將來會更好, 請一起思考, 如何能讓台灣兩個族群和平共存, 而且攜手向前. 這才是台灣的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