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給想真正了解服貿問題核心的人


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發高度爭議的時候, 許多對服貿有深入了解的人大多只從自己支持的角度提出看法, 而且又習慣用專業的術語,反而讓許多想了解問題的人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種霧裡看花的困境,這篇文章試著從第三方的角度,並且用更淺顯的例子來讓想了解服貿的朋友們掌握服貿問題的輪廓,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的結論不是要讀者支持或反對,而是希望讀者檢視自己的初衷,然後問自己,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是否是問題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支持或反對是否真的是這個問題的唯一解答?

服務貿易協定(簡稱服貿)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實質即為中國和台灣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架構下的一個項目,ecfa大致分為服貿協定, 貨貿協定, 關稅協定, 爭端解決等大項. 簡單説, 服貿就是兩國人民互相到對方國作生意的協定, 貨貿就是兩國貨物賣到對方國的協定.許多反對服貿的人有一個誤解, 認為只有ecfa有服貿,而fta只有貨貿, 這是不正確的, 自由貿易的精神本來就含蓋作生意和賣貨品這兩大項, 而且一般來說貨貿的爭議更遠大於服貿. 會產生這種誤解是因為fta都是把上述這些協定(服貿,貨貿,關稅,爭端)一次簽完(也因此有些fta要花4,5年甚至更久才能簽定), 而ecfa卻是把這些項目拆開,分階段性去簽.持平而論,就自由貿易對國家的衝擊來說, 分階段確實比一次性簽完來的相對温和.

了解服貿是自由貿易協定的一部分後,很多人會問,這個ecfa架構下的服貿對台灣是否會產生無法預料的傷害? 這個問題其實政府一直是以避重就輕的方式作回應,但對任何要進入fta協定的國家來說,他的人民的商業行為一定會面臨一項重大轉變, 就是在自由貿易協定中開放的生意項目,都會面臨更大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就是贏者全拿,輸者淘汰.這也是自由貿易的精神,如果將來全世界的國家都拿掉所有的貿易保護措施,理論上競爭力最強的企業是有機會拿下全球的市場(僅理論). 所以之前政府用"會擱發"來形容ecfa是容易產
生誤導的. 自由貿易協定簽定後是"要更拼"才有機會發,否則真的有可能"輸了了".台大教授的論點基本上就是從各方面數據推論,開放後台灣的相關業者輸給中國競爭者的機率非常高. 那為什麼政府要冒這個風險呢? 簡單說, 在自由貿易協定下,各國都會想辦法提高自己具競爭力產業的全球市佔率,如此才可持續提高gdp和經濟成長率,而在權衡輕重下,用開放本身某些市場以交換進入他國市場,就成為一相對必須之手段. 以現在台灣來說,電子業是相對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這幾年由於韓國科技業的崛起,台灣電子業確實面臨被吞噬的危機, 在韓國積極和世界各國簽定fta的同時,台灣才開始警覺並跟進,坦白說,很多人在質疑馬政府如此積極簽服貿和ecfa是否和中國有勾結,而真正的原因是台灣和韓國正在白熱化的爭奪中國這塊市場,誰先簽好卡位, 就算不能把對手消滅, 至少也有機會把對方壓著打,這就是國際商業戰爭.

這時我們就可以來看現在的台灣服貿的問題,為什麼一個國際商戰的手段,會引爆目前的抗爭呢? 因為台灣要和韓國爭奪的市場,是台灣最敏感的對象-中國.台灣兩個政治上鮮明的族群-藍和綠,就是以親中和敵中意識所凝聚而成,基本上敵中並不僅限把中國當作敵人(少數的深綠),由於中國長期政治打壓台灣,不承認台灣國家地位,也日益把許多原本中立的台灣人推往敵中的族群. 這個泛綠族群,雖然在台灣人口中並沒有佔絶對多數,但大多和泛藍維持6:4的一個比例. 對泛綠族群來說, 中國現階段是不能信任的對象. 所以從服貿的條文來看, 對其他國家來說可能只是一些開放項目,但對泛綠族群來都會引發國家安全的疑慮.很多泛藍族群一直不能理解這點. 根本原因就在兩個族群對中國的思考角度是完全相反的. 坦白說,這種疑慮可能也不是短
時間透過溝通就可以化解,更何況從2000年扁政府一直到現在的馬政府,執政者習慣以自身意識形態強勢主導政局, 反而更持續激化兩個族群的對立.

抗爭的引爆點來自3月18日泛藍立委以服貿審查滿三個月生效為由,逕送院會存查,之後一群學生以維護民主反對黑箱作業為由,佔領立法院至今. 在這裡就是要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如果是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目前泛綠族群和學生的訴求是站不住脚的. 簡單說,立委是人民選出來的. 而泛藍立委佔絶對多數.今天如果國會針對服貿逐條表決通過, 不論每個人願不願意, 這就是民主程序. 說實話, 這也是為什麼泛綠從審查會一開始就技術性杯葛,因為他們想盡辦法拖延服貿的審查, 讓它自動失效. 嚴格說, 以民主的標準來看, 是泛綠在國會以少數阻撓多數. 如果學生是以維護民主作理由, 而不是針對中國和台灣的fta,那這個抗爭的著力點是很薄弱的.

可是抗爭者如果承認是自己少數杯葛多數,但是因為台灣的民主已經無法讓他們免於受到被中國併吞的危機感時, 這是一個執政者必須要面對處理的嚴肅問題, 在你所領導的國家之中,有至少40%的國民, 對你所推動合乎民主的政策是有強烈危機感的.這個比例或許不是絶對多數, 但更不是絶對少數. 有人問一個問題, 為了安撫這個族群的危機感, 難道台灣就要眼睜睜看韓國把中國的市場一口一口的吃掉嗎? 這個問題真的不容易回答. 我只能說, 在某些關鍵時刻, 需要少數關鍵者的大智慧. 真的錯過了.只能等下次.

如果你是深藍或深綠, 這篇文章對你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但如果你不是, 而且真心希望台灣將來會更好, 請一起思考, 如何能讓台灣兩個族群和平共存, 而且攜手向前. 這才是台灣的確幸.
2014-03-22 2:51 發佈

ali20002 wrote:
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恕刪)

現在我大致上能理解到狀況是這樣
在去年6月朝野雙方簽下協議(遊戲規則) 服貿需要立院逐條審理過後才能生效
但是之後在野黨採取技術性杯葛 也就是明明說好要一條一條好好審理
在野黨因為覺得人數劣勢所以打算來個翻臉不認帳
反正拖也拖過了 不審就是不審 管你當初協議怎麼簽的
然後接下來就是你不守規則 老子也不守了
反正對方也不認帳了 本來說好要審議才能生效的
我就給你用時限以到的理由強制生效
然後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圍城革命
不知道我有沒有漏掉什麼事情
有人知道的 可以幫忙補充一下嗎?
好文,推~

ali20002 wrote:
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恕刪)

ali20002 wrote:
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恕刪)


分析得很好的好文章 推 借分享 感謝

ali20002 wrote:
現在在服貿這個議題引...(恕刪)


先是被民進黨杯葛議事癱瘓國會..然後張立委為了向上面的交代中了敵營的招.用30秒瞎混過去...讓正在外面集會抗議的綠營有了鬧更大的藉口.

不過麻煩版主重新排版.這樣比較好閱讀.




M01 蔣爸若 sense 到民主危機(國家危機)超越論壇規則 => 這篇應該置頂 !

大家引以為傲的台灣式民主, 陷入重大危機

服貿恰好引爆這個長期存在的危機.

任何政策 (more than 服貿一案)
常態性成為立院政客舞台,吵越大,抗爭越大 作秀機會就多

選賢與能的美意消失了, 委員 10 人抗爭 200 人 也是民主有理,法案擱置
不論誰執政,彼此為反對而反對,薄弱的第三勢力則選利已方交換利益,爭取生存.


So,
1)不論你我選何色, 問題都無解 就是國家(民主)危機了 !
2)媒體刻意挑選網路題材, 誘導國家資源,社會爭議,製造對立 同樣讓人非常不齒.
也是一個假民主自由,見縫插針的亂源.

藍綠不兩立的兩黨體制 出大問題了 !
(I know 不止兩黨,但越多黨越亂)


至於財團等土地開發案,共謀共利,其它國家也常見, 先沒空批判這種"小事".


新加坡兩招 搞定
土地國有 => 土地財極可觀,政府有錢照顧弱勢 vs 台灣都是財團,政客分贓, 政府,人民都窮到脫褲.
一黨專制 => 行政效率極高, 大大增加國際競爭力 vs 台灣國力浪費在立院吵鬧
但缺點也是有, 人民思考較不多元化,蠻笨的.
供大家參考.
畢節望族後裔
GKKSWAE wrote:
現在我大致上能理解到...(恕刪)


除了無能政府,立委外


人民自己也要檢討


自己和自己長輩,親人,朋友選出來的立委....不是民主嗎?

現在不也一樣翻臉不認人,說不是民主




改天那些學生的學弟們會不會又說這個是"學長的民主"

無聊至極

要審法條..........去選立委啦


我也想來說說我的看法.

這次服貿協議的爭議點有四個:

1. 黑箱作業

這是這次318學運的引爆點. 黑箱作業的深層原因來自權力的傲慢 -- 主政者自認比別人懂, 在國會是多數.

許多人以為 "多數決" 就是民主, 那是對民主(democarcy)的誤解. "多數決" 是解決紛爭的一種方式, 但它也不能解決所有的紛爭. 民主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概念, 雖然它沒有一定的定義. 目前普遍是指一種政治制度具有這幾個元素 -- 平等, 自由, 法治. 這三者並不是"多數決"可以體現的. 真正的民主體現在就算是多數黨制訂的政策也要經少數黨認可. 打個譬喻, 兩個人分西瓜, 最公平的分法是, 一個人負責切, 但是由另一個人先選. "多數決" 則用於選出誰最有能力把西瓜切好, 而不是誰可以享有大塊的西瓜.

服貿並不隨著執政黨更迭而終止, 國家利益不是任一黨說了算, 應獲各黨支持, 因為將來誰都可能執政, 所以雙方都要想想將來角色互換時, 現在的主張會不會成為將來打臉的言論.

2. 政治問題

我們跟紐西蘭簽FTA不會出現爭議, 跟中國簽服貿就會? 答案當然很明顯 -- 對象不同. 把 "紐西蘭" 換成其他國家, 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爭議.

紐西蘭對我們沒有政治企圖, 可是中國有.

所以說, 我們跟這中國簽的協議應該要跟與紐西蘭簽的FTA有很大的不同. 比方說, 涉及敏感的項目(影響國家安全或言論自由)保持原狀不改.

3. 認不認同自由貿易精神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被清楚的提出來, 但是從大家的舉動可以觀察出來, 其實兩種答案都有人支持, 這也是為什麼出現衝突, 可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清楚意識到這一點. 而且有趣的是, 有些人表面上說支持自由貿易, 行為上卻是不支持. (其實大聲說不支持也沒什麼不對, 任何人都有這個權利的)

許多人在討論哪些項目我們有優勢, 哪些項目我們有劣勢, 所以應該開放有優勢的項目,有劣勢的項目就不開放或限制. 其實這樣做完全違背自由貿易的精神. 都只開放自己有優勢的, 談判很難有進展, 中韓FTA談判觸礁就是個顯例. 況且, 優勢劣勢也並非永遠不變, 比如中國的科技業正在崛起, 漸漸成為台灣的競爭者, 搞不好不久之後就成為比南韓還大的競爭者. 試問有誰有這個智慧判斷未來的強項弱項? 會不會換來一個全輸?

自由貿易的精神是, 打破限制能讓競爭帶來益處.

是的, 目前看來大部分的情況下是. 但是, 自由貿易是百利而無一害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這世界上的人事物都沒有絕對好這件事. 通常競爭力大的都高舉全球化, 自由化大旗. 競爭力小的則會採取保護主義. 太開放是有被吞併的可能. 所以說, 不支持兩岸自由貿易也有一些道理.

結論是, 在這個議題上, 雙方都有理, 所以別再爭的面紅耳赤, 多去理解另一方問題, 想想如何取捨. 重點是, 如果選擇了開放自由貿易, 那麼, 應該要有配套措施來緩衝, 減低對受影響族群的衝擊. 有配套措施才能減低施政的阻力, 才能讓政策發揮效力.

4. 法律問題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 我們的法律規定是, 跟紐西蘭簽的要送國會審議(條約及協定處理準則第9條), 跟中國簽的, 比較容易有爭議的卻被當成行政命令送國會備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5條). 最後還被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宣布視為已審查.

《條約及協定處理準則》第9條:
條約案經簽署後,主辦機關應於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
條約案未具有條約或公約名稱,且未定有批准條款,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
,依第十條規定程序辦理。
一、經法律授權簽訂者。
二、事先經立法院同意簽訂者。
三、內容與國內法律相同者。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5條:
依第四條第三項或第四條之二第二項,受委託簽署協議之機構、民間團體或其他具公益性質之法人,應將協議草案報經委託機關陳報行政院同意,始得簽署。協議之內容涉及法律之修正或應以法律定之者,協議辦理機關應於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其內容未涉及法律之修正或無須另以法律定之者,協議辦理機關應於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其程序,必要時以機密方式處理。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
各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應於院會交付審查後三個月內完成之;逾期未完成者,視為已經審查。但有特殊情形者,得經院會同意後展延;展延以一次為限。前項期間,應扣除休會期日。

法律是人定的, 凡是人容或有錯. 所以說, 法律不總是對的. 合法卻沒道理才會爆發爭議.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應該讓兩岸簽訂的協議跳過國會審查, 人民雖然不懂法律條文, 可是他們還是懂得基本的道理. 人民認為它違背正義. 所以這個法律程序是有問題的, 應該要修改, 還是要經國會審議為妥.

以下僅附朋友不同角度的解讀.

文章中點出了很多重點 其中有點很重要的就是:二邊對中國的信任度截然不同,
所以造成了不同的論述.如你所說 很難短期內解決 (甚至無法解決)不過我想說的是, 這次學生佔據立院並不是服貿這單一事件所造成的,就我的看法( 如果你有上PTT- 年輕人阿宅的大本營) 年輕人對政府的不滿其實是不斷在累積的,從失業率, 22k, 士林王家, 林益世, 大埔, 賴素如, 倒王金平, 洪仲丘案...基本上沒有一個案子結果是讓這些人滿意的, (說真的 4,5年級被罵最凶 )

但馬政府所表現出強勢精英領導的態勢更讓這些學生無發接受.也就是說,正常民主的程序和政府已不再讓他們信賴, (這是很嚴重的事, "法"動搖了)所以同學文章中所強調民主的正當性他們已經不care了!否則也不至於做出這樣的行動.終於最後一根稻草落下了... (再強調一次不應單看服貿此單一程序)他們挑這件事發難也是如最前的濫觴-中國 , 因為這是最能挑起反對陣營凝聚力的因子 追根就底 因為中國, 所以台彎有二派.而助漲這現像的是失去天平的媒體,所以我不看 旺旺中時 和自由時..., 因為那是社論,不是讀者投書。如xx所說, 台灣人是相對好講話的 ,就看政府如何回應年青人.

還有你把韓國和電子業當論述,也可能不太適合.說真的有無服貿不是現在電子業落後韓國的主因
好文要求置頂

可惜大多數台灣人...一值都懶的去[從頭到尾]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習慣看標題殺人..為反而反

難怪國民黨會被民進黨栽贓...也一直都學不來如何去反擊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