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
節錄:
不只豬肉漲價,連白米價格也在飆漲,現在零售白米每公斤漲到42元,批發價也比去年漲了1成之多,讓許多自助餐店傷腦筋,只能自行吸收成本,不過為何政府明明已經釋出3萬公噸公糧,米價還在漲呢?有糧商說政府釋出的米底標價格,每公斤就要33.6元,是歷年來最高,才讓米價降不下來,農糧署則說價價格雖然比往年貴,但還在合理範圍,只是現在新一期稻作還沒到,政府掌握大部分白米卻還要反應成本,也被質疑操控米價。
相關的新聞不管是蘋果、自由都有在報,
看到這新聞,我覺得其實可以討論一下:
102年保價收購價:
每公頃收購數量(乾穀):
計畫收購2,000公斤,輔導收購1,200公斤,餘糧收購3,000公斤。
每公斤收購價格(乾穀):
計畫收購稉種稻穀2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5元;
輔導收購稉種稻穀23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2元;
餘糧收購稉種稻穀21.6元、秈種及糯種稻穀20.6元。
假定這句是真的:
有糧商說政府釋出的米底標價格,每公斤就要33.6元
我想:
一般來說政府都是冤大頭來保價收購農民稻米,如果糧商要搶購,價格區間應該也在這之中(也許更低),假如一期水稻,二期休耕或綠肥(有的二期也種水稻),水稻年產量每公頃大概5000 kg(這已經是低估),政府釋出後每公斤假如賺10元,有些地方好像還跟糧商租地方存放,沒收購的多餘糧穀應該糧商買去賣41元了吧?這中間糧商也賺很大...看不太出國運籤說米穀業最差的原因,大家的看法呢?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