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綱除了歷史公民科爭議不斷,立委陳亭妃和台灣化教育聯盟社長鄭正煜等台語文學者專家今(21)日也針對國文科提出抨擊,認為文言文比例加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後已經高達80%,台灣文學卻相對減少,世界文學更是零。
陳亭妃上午舉行記者會指出,在課綱微調中較少人注意到國文科,國文科在這次被「動手腳」,除了高倡「中華文化」,且變相提高文言文的比例,原來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就已近65%,現在又增加3篇。她表示,綜觀華人世界文言文比例,中國43%、香港32%、新加坡3%,台灣卻是65%,台灣如果加計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常識,則超過80%。
教育台灣化聯盟理事長鄭正煜表示,國民黨對本土教育是種搶劫行為,想要學台灣文學機會都被搶走,現在這些權利要還回來,本來母語教育要求12年必選,後來退讓至少保留國中必選,但是現在卻被課綱修改總綱小組及領域小組否決。
鄭正煜也指出,文學教育長期被中國文學系所把持,這是嚴重病態,現在高中國文教科書文言文比例達65%,但是如果再加上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國學常識,以及老師為了應付考試在教的「中國文學史演義」,整個文言文教學時間,已經超過80%,這對小孩子無疑是種折磨。
中山醫大台語系主任何信翰也指出,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當乞丐,台灣人要唸台灣文學,還要東要一節、西要一課,去向教育部要求在國中國小一節台灣文學課程,為什麼台灣人要做到這麼沒尊嚴?台灣人在自己國家沒辦法唸自己的文學、自己的語言學習,這是違反聯合國精神,要營造保障弱勢及區域語言的環境。
陳亭妃表示,教育部長蔣偉寧曾在立法院信誓旦旦承諾,把國中本土語言課程由選修改為必選,現在卻是跳票。她要求蔣偉寧必須兌現承諾,並且在課程審議委員會中,納入台灣文學、世界文學專家參與;縮減文言文比例未來文學課程設計,應台灣文學、中國文學、世界文學各占三分之一。
國家教育院副院長曾世杰出席記者會表示,對於本土語言列為國中必修,蔣偉寧有保證不會跳票,現在的課綱還在修改過程中,還沒有定案。
--------------
文言文有8成?我怎麼感覺好假。
TET wrote:
什麼才台灣文學?...(恕刪)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
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方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AD%B8
《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台灣新聞》、《台灣民報》、《昭和新報》、《三六九小報》、《南瀛新報》等報刊均刊載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學。台灣傳統文學的詩社源遠流長,活動甚為熱絡,日治時期即有三百七十多個詩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櫟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台灣文學應該使用台灣話或中國話,描寫的內容是否以台灣為主要素材,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相關人士激烈爭論的焦點。然而由於隨後戰爭體制的出現,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滲透,這些論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終於在總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紛紛敗退。
在文化而言,台灣文學主要探討台灣人的內心心靈以及台灣文化的本質,表面看似平淡,其實這是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所帶來的衝擊和反省,台灣文學界和藝術界人士開始思考台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嘗試創立屬於台灣的文化。
二戰後,台灣從日治時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呂赫若、張文環、楊逵及王白淵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後,半數作家因此不再寫作;台灣文學作品銳減。而就在此情況下,戰後戒嚴初期;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是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除了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外,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而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七等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
而國內的統獨之爭也在此時略略浮上檯面,「台灣意識」的葉石濤與「中國意識」的陳映真開始對於所謂的「鄉土」是台灣還是中國展開論戰。這一個論爭成了所謂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主線。
余、彭,以及朱西甯等,認為這是一種文學上的「分離主義」、偏狹的「地域主義」。有要把台灣分離祖國的企圖,因而紛紛撰文抨擊,官方陣營遂運用掌控大量報刊雜誌等媒體的優勢,對鄉土陣營進行圍剿,甚至發出恐嚇之詞。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肅殺氣氛使鄉土文學論戰漸次沉寂,不了了之。
1970年代之後,戰後出現首波描繪台灣真實生活面貌的文字作品。這些作品對於台灣城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這些同時講究西方文字技巧及漢文文字的鋪陳格式,卻全然書寫台灣本土的文學作品,通常統稱為鄉土寫實文學。而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吳濁流、李喬、黃春明等人的作品,跨越了漢文與母語間的障礙,並在1970年代-1980年代被台灣政府刻意忽略下,終還是因為貼近台灣本土而嶄露頭角。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