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學期開始,末代「基測」已經考完了,國中教育現場開始採用「會考」的遊戲規則,給九年級畢業班進行模擬考,很多家長如夢初醒,驚覺原本成績很優秀的同學,到了「作文」這一關,會被嚴重的刷下來,差距可以到校排名上百個名次。
因為「會考」背後的精神是「學力檢定」,至於「基測」或是之前的「聯考」則是「學力競賽」。競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篩選優秀淘汰不優秀,這是國人所熟悉的教育理念,至於「檢定」是個什麼概念,多數人不熟悉或是不予理會。
我們多數人都考過駕照,考駕照就是駕駛能力的檢定,只需區別「合格」、「不合格」,F1賽車才是駕駛能力的競賽,必須最大限度的區別每個參賽者的優劣。
以前在滿分七百分的「聯考」時代,區別優劣的方式就是比總分,進入「基測」時代以後,換成所謂PR值,將總人數的成績排序,均分成一百等分,例如某考生PR值85,代表他在此次考試中贏過百分之八十五的考生。
十二年國教有個最弔詭的概念,就是號稱「免試入學」,然後又硬塞入「會考」,美其名曰只是「瞭解學生學習品質,作為新生學習輔導參據」,但卻突兀一轉變為名校申請入學的篩選依據,簡稱「超額比序」,這樣子怎麼算「免試入學」呢?國中生的壓力來源不就是為了考名校而來嗎?
繞了一大圈似乎回到原地,不過其最大成就是把區別優劣的方式,壓縮到只剩「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也就是把「鑑別性」降到最低,讓「會考」成績同分的情況升到最高,有三個百分之二、三、四十的考生各自形成一個模糊區塊,無從辨識優劣。
這樣子又把「會考」的屬性拉回「檢定」的初衷,可是民意譁然,認為「低鑑別性」對資質優秀的考生不公平,尤其不能接受超額比序「同分抽籤」的方案,教育部抵擋不住壓力,推出妥協方案就是「三級四標示」,讓「精熟」、「基礎」這兩個模糊區塊,有細分成A++、A+、A、B++、B+、B的「可能」,加上原本「待加強」的C級共七等第。
不過在這裡暗藏一個伏筆,「三級四標示」並不是從源頭上區分,而是先以「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區分,同分之後比作文,作文再同分才進入「三級四標示」比單科。原本PR99的考生,只要作文分數掉了一分,他就輸給作文滿分但PR80的考生,這就是民意再度譁然的緣由。
畢竟作文是一種十分主觀的評鑑,遇到不同的老師批改,分數就可能有所區別,其功能猶如抽籤般不可預測。這樣子先降低「鑑別性」再提高「鑑別性」的作為,不斷搖擺於「檢定」和「競賽」的屬性拉鋸之爭,已經破壞原本十二年國教改革教育現場的美意。
今天的國小相對於國中而言,是一個快樂健康多元發展的環境,究其根源乃是一律免試就近入學,如今十二年國教放棄「學區擇校」這個正常管道,搞出一個「免不了考試」的招生辦法,把全國家長搞得暈頭轉向。當真相曖昧模糊不清的時候,就產生各說各話的空間。
對於原本就支持考試的國中老師、家長們,他可以說「會考」和「基測」沒什麼不一樣,因為負責命題、組卷、閱卷與計分的單位,就是原本「基測」的負責單位臺師大心測中心,而且測驗難度由「中等偏易」改為「難易適中」,也就是說五大學科的「高難度」考題數量要略微增加,「低難度」考題數量要略微減少,而且作文比重提升到關鍵地位,為了因應此一趨勢,學校教學的難度要提升,挑戰學生的腦袋極限,要背誦優美文章的名言佳句,才能在新的體制下生存。
對於原本就熟悉教育改革理念的家長們,他可以說「會考」和「基測」完全不一樣,因為計分方式由「常模參照」改為「標準參照」,前者是「學力競賽」後者是「學力檢定」,將來建中北一就開在你家附近,因為最優秀的學生不再集中,而是分散於各校,雖然不能強制性就近入學,但是透過「志願序扣分制」、「三級四標示」和作文的主觀評鑑,最後必然把全國性「能力編校」攪拌成「常態編校」,學習的目的不再是和別人競賽,而是探索個人的興趣專長,從生涯規劃的角度來充實知識能力。
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和觀點,我們都可以在十二年國教當中找到答案,這是民主社會尊重所有意見表達的結果,主事者用政治藝術創造出了人格分裂的各自表述,就看你的眼睛和腦袋想選擇性凸顯哪一部分或掩蓋哪一部分。
如果你的立場觀點和小孩的學校老師、校長是一致的,那真是恭喜恭喜,你可以發動募款或聯署上書,擁護學校行政團隊繼續領導下去。如果不一致的話,可以加入家長會去發聲,讓老師、校長聽到你的觀點,最重要的是聽一聽別的家長聲音,評估雙方民意的票數多寡,扭轉學校教學方針的可行性,如果感覺像對牛彈琴可以考慮轉學或自學。
轉學的風險要審慎評估,不要換了所更糟或一樣糟的學校。自學的代價更大,當自我放棄一項現成的資源,先要衡量本身是否具備身心靈投入的條件,足以妥善運用孩子成長的時間,發揮出比學校團隊更具價值的學習效果。
目前教育改革的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智育」上的看法爭議,至於生活規範(德育)、健身設施(體育)、人際關係(群育)、藝術人文(美育)各方面的資源,學校還是比多數自家來得豐富,何況它還是公民權益免費提供。如果你不甘心放棄這個國家資源,又不忍心孩子成長中的身心被摧殘,是否我們可以選擇在精神上成為獨立的「在校」自學者?
所謂「在校」自學者,意指學校課業消極應付,個人興趣積極學習,肉身循規蹈矩低調淡定,心靈桀驁不馴自由翱翔的精神狀態。當我們把個人榮辱從成績單中釋放出來,把求學階段當作人生終身學習的一小片段,而不是社會分流階級意識的身份標籤,孩子的睡眠、發育、視力、心情、自信諸多表現會更好。
傳統中國社會是儒家思想,強調讀書人可以靠科舉考試翻轉命運,晉身士大夫階級。現代主流思想是資本主義,強調生意人可以靠市場供需累積財富,從無產階級晉身中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弱勢家庭尋求在社會上揚眉吐氣,小孩「會讀書」是條最佳捷徑,即使只是「會考試」也無所謂。但如果全社會都籠罩在這種氛圍底下,競相效尤讓學術傾向不足的青年學非所用,就會讓整體國力萎糜不振。
台灣的教育文化領域是儒家思想,在經濟社會領域是資本主義,儒家思想的終極盼望是攻克學術殿堂的冠冕,而學術研究向來就不考慮市場供需。近廿年前推動「廣設大學」的教育政策,就是用資本主義的手段,滿足傳統為人父母的儒家盼望,但也因此把「學用落差」的問題擴大化,創造出和社會人力需求嚴重脫節的一整個世代。
十二年國教鼓勵「適性輔導」,家長首先要有「去光環化」的心理準備,榮耀不是在讀書階段,而是在踏入社會之後。高學歷光環效應只存在於金字塔尖端的少數產業職缺,社會上多數實質的求職門檻不是學歷,而是從工作中樂於學習發展興趣的能力。
「適性輔導」的內涵是從國中階段就開啓「性向探索」的作業,七年級「智力測驗」,八年級「性向測驗」,九年級「興趣測驗」,並且在超額比序的「志願序扣分制」中檢驗成果,如果一個學科表現明顯不佳,卻在志願序中填滿名校的考生,就會被懲罰性扣分,這是一個立意良善的設計,希望未來不致於被暴衝的民意給無知的閹割。
一項教育政策的改革能否成功,最終不是仰賴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官員,也不是仰賴教育現場的校長或老師,最關鍵的因素取決于與孩子最親近的家長,在噓寒問暖談笑風生的日常生活中觀察體悟,真實感受孩子的渴望,誠實面對孩子的本質,務實規劃一條從學校進入社會的康莊大道。更重要的是,認清楚我們愛孩子的根源,不在於俗世中的優秀表現,而是靈魂中的心思意念,不管這個世界給孩子貼上什麼標籤,都無損於孩子在我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地位。
孩子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對未來盼望產生的結晶。
他們經你而生,但不是由你所造;
他們與你為伴,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而非思想,
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今天或許你能拴住他們的軀體,
但明天他們靈魂所將馳騁的未來,
不僅遠非你所能眺望,甚至超越所能夢想。
其實你該努力跟上他們,而非指望他們模仿你。
因為生命無法倒退,也不為昨日所繫絆。
你是弓,孩子是射向未來的箭。
造物主所見無邊的美好願景,
必須藉由折彎你的腰,
方能推昇孩子到既高又遠的境地。
你付出的愉悅來自弓箭手使用你的時候,
因為神愛飛翔的箭,也愛沈穩的弓。
by Kahlil Gibra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s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