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為何王莽因萬民愛戴而當上皇帝,在當了17年皇帝後,卻民怨沸騰,最後被亂民討伐而死。

王莽到底做了甚麼事情,才讓他從一個萬民愛戴的皇帝,變成被亂民斬頭的皇帝。

中國史學家普遍稱他為偽君子,又是為什麼呢?


單純以主題討論歷史,非政治。
2013-09-14 14:22 發佈
因為他的皇位並非打來或繼承來的 就篡位來的
曹操那要厲害的做不來的王莽做得來?
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
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

徒以名分尚存故也

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
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
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

曹操也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
王莽取而代之

不就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

kantinger wrote:
曹操也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
王莽取而代之

不就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恕刪)



不會吧,王莽剛上任時,萬民支持阿,如果那時候有民調機構去調查,搞不好民意支持度還有七成。

而且人民也不是一開始就討伐他,還讓他當了17年皇帝,是因為他皇帝做了太爛,讓人民反感嗎?


果真是由古鑑今,果然民意如水,既可載舟,亦可覆舟。
傳統評價
中國傳統歷史學強調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對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一般都認為他只是一位「偽君子」,眾口一辭的千古罪人。東漢史學家班固修訂的《漢書》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類和「佞邪之材」。」而後世評價也大抵是受到了後漢時代史家所影響。事實上王莽本身是篡漢而取得帝位,而同時也是漢朝宗室所滅,從漢朝政權來看,王莽被視作「逆臣賊子」是理所當然。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種種行徑,更被視為作為「逆臣賊子」的理據,例如他殺了漢平帝而立了孺子嬰為皇帝就為一例。

胡適評價
近人胡適開始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並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台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錢穆評價
但從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書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後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都是不停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可是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而這些新政都是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推行失敗,自屬歷史必然。所以這個角度看,王莽是一個事事復古,脫離現實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錢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不達政情,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論政治。」

黃仁宇評價
旅美歷史學家黃仁宇則指出,從王莽登位後發出的一系列詔書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亦缺乏適當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國大歷史》裡語帶諷刺的評論王莽:「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傅樂成評價
傅樂成在其著作《中國通史》中評論王莽。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辯才和威嚴,但也有重大的缺點,諸如過度的自信,一味的復古以及猜疑部下等。王莽的行為看來有些偽,也有些愚,但西漢的偽風並不始於王莽,他不過承襲此風而擴充之,結果以偽獲得名聲並篡位之後,得意之餘,乃至無往而不偽。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其新法是為整個西漢政治作一通盤的改革,但因缺乏政治才能又迷信復古,事事行之以偽,才會看來令人有愚的感覺。王莽是實際政治的失敗者,也是復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現的一切,雖然最後都歸幻滅,但實在是不平凡的。

呂思勉評價
史學家呂思勉也認為以漢朝為出發點的歷史評價不公,即將王莽的優點全部用一個「偽」字掩蓋。王莽本身博學,禮賢下士,孝敬母親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對人越謙虛,而且自己與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終接近清貧,甚至王莽的妻子因為穿著樸素出門迎客被認為是仆佣。呂思勉認為凡是作偽之人,必然是有所圖的,而王莽篡漢稱帝所圖達到之後卻並無改變,一生作為如一,又如何能稱其為偽?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次重大轉變,在西漢及以前,凡是談論政治的人大多對社會現狀進行攻擊要求改革,至東漢及以後,玄學、佛學先後興起,都強調適應社會,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諸如恢復井田等,其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從先秦以來仁人志士的公意,無論成敗,都應由抱有此類見解的人士共負,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責。

呂思勉進一步談到王莽改革的歷史影響,「從此以後大家都知道社會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無人敢作根本改革之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遂成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韓復智評價
史學家韓復智認為王莽的經濟改革對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有一定的幫助。他在《兩漢經濟問題癥結》中提到王莽推行的經濟措施「除變更幣制外,可謂都切中時弊,真正兼顧到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兩方面。」其說法是基於王莽一方面把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平均分配給人民。另一方面,他強制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生產,以改善農民生活。其次,他實行五均六筦,不僅防止資本家的兼併和農民遭受重利盤剝,並且扶助小商人的經營,用來救濟農民。但同時變更幣制的經濟措施付卻令通貨膨脹的情況惡化和幣制混亂,而貧窮的人民更加未能在拉闊了的貧富差距下受惠。連富裕的商人亦都破產。雖然如此,王莽的社會經濟改革仍然得到韓復智的正面評價。

崔瑞德及魯惟一評價
劍橋大學史學家崔瑞德及魯惟一在《劍橋中國秦漢史》表示王莽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他不能升為攝皇帝。又他篡漢建立新朝,孺子劉嬰受到了他不尋常的寬大,雖然被廢但沒有被殺且能過著隱居的生活。而王莽也將孫女嫁給劉嬰。在始建國元年(9年)爆發了兩次原劉氏皇室的起事,王莽很快就派員鎮壓並牢牢地控制漢室政府,在長安建都。
peterboulong wrote:
傳統評價中國傳統歷史...(恕刪)



錢穆評價
但從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書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後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都是不停回復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可是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而這些新政都是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推行失敗,自屬歷史必然。所以這個角度看,王莽是一個事事復古,脫離現實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錢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不達政情,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論政治。」


黃仁宇評價
旅美歷史學家黃仁宇則指出,從王莽登位後發出的一系列詔書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亦缺乏適當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國大歷史》裡語帶諷刺的評論王莽:「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感謝提供了這個忠肯評價。
白色の瞳 wrote:
不會吧,王莽剛上任時...(恕刪)


王莽篡位還農民起義或打天下 哪全民支持?
新朝有比秦朝久嗎?
kantinger wrote:
王莽篡位還農民起義或...(恕刪)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時前22年,王莽初任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王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窮人,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深受眾人愛戴。其叔父王商上書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其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擁戴
得到朝野擁戴的應該打倒他建立東漢的漢光武才對吧
綏和元年(前8年)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翌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


原來隱居只是為了先蹲後跳,原來古代的政治人物,就已經會這招了,佩服佩服。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