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韓中日製造業大決戰 誰會取勝?

韓國、中國、日本三國是掌控全球經濟的最大製造業生產基地。從鋼鐵、船舶、顯示器、DRAM芯片等來看,三國的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55%至90%。這三個國家的主力產業鋼鐵、造船、電子等大部分也都相重疊。

如果在三國製造業競爭中獲勝可稱霸全球市場,但要是失敗就會立即退出全球舞台,可以說,這種結構十分“可怕”。這對於在韓中日三國中海外市場依賴度最高的韓國而言,最為不利,稍有不慎,可能會對整個韓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

東北亞三國經濟三國志,因中國經濟的高度增長,從數年前開始就出現“預警”,而到最近在製造業現場出現了乾坤一擲的“戰爭”局面。

特別是,在勞動密集性行業的中低價技術方面表現出優勢的中國在製造業領域取得了飛躍發展,威脅到韓國核心主力出口產業IT領域的組裝成品領域等。

從韓國貿易協會的各國出口量調查資料來看,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在電視、空調、電腦、冰箱、通信機器、芯片等方面已經超過了韓國。像海爾(家電)、華為(通信)、聯想(電腦)等一樣,登上相關領域全球首位的中國企業陸續出現。而日本在零配件、材料、設備等領域以全球最強的技術實力與韓國保持著懸殊的差距。


以往韓中日三國的結構劃分很明確。日本的專長是高端技術零配件設備,而韓國和中國分別是中端和低端技術產品。但自2008年源自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後,這種結構迅速改變為競爭結構。不久後,三國將展開乾坤一擲的全面較量。如果在今後的3至5年內,韓國製造業未能有效應對,韓國將成為“東北亞製造業三國志”中唯一的失敗者。

◇中國在家電等IT製造領域陸續登上全球之頂

通常情況下,以組裝、零配件、材料等為順序的產業化和擴大競爭力十分艱難。目前,在組裝成品領域,除部分物品以外,韓國保持最高競爭力。但像過去的組裝領域競爭寶座從歐洲轉移到美國、日本、韓國一樣,雖然各產業偏差較大,但很有可能再度轉移到中國。

中國可輕易提高競爭力的領域是,組裝品種較少、標準化品種較多、不需要“黑匣子(black box)”式個人技術、生產現場不太需要揣摩領悟的知識、能夠與台灣合作的領域。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很有可能實現大躍進的領域是IT產業,而實際上也出現了這種徵兆。

在電視等IT組裝成品製造領域,目前雖然是韓國具有最高競爭力,但如果以工廠所在國家的產量為准進行出口統計,情況則有所不同。中國不僅在製鞋、纖維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尖端IT領域,從2001年開始就以電視和空調為開始,依次在電腦、冰箱(2004年)、包括DRAM和非存儲器的芯片(2006年)等領域超越韓國。越往後,越是高附加值行業。該統計數字包括跨國企業在中國國內的工廠生產的產品。位於中國的跨國企業尖端技術工廠,給中國國內企業提供了學習尖端技術的有利條件,這正是中國企業超越韓國競爭企業時間提前的原因之一。

從電腦產業的情況來看,中國從21世紀初期開始就具有全球最高競爭力,並在佔有率方面超越韓國和日本。去年居全球第二位的聯想,今年超過惠普(HP)登上全球第1位。在此過程中,韓國電腦企業相關工作崗位,除三星電子和LG電子等極少數以外大部分都消失。

中國企業在電視、冰箱、空調等家電領域的飛躍更加引人矚目。今年,冰箱和空調全球排名第一的企業分別是海爾和格力。在中國電視國內市場中,海信、創維、長虹、TCL 、康佳等中國企業包攬了前5名。中國的招牌跨國企業海爾,所掌握的研發、產品企劃、生產、營銷能力與其他跨國企業相當。海爾去年的總銷售額達到233億美元,每年保持20%的高增長。

雖然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功能不斷進化的尖端技術產品上,中國企業依然與三星電子等發達企業保持著一定差距,但中國IT企業的追趕速度頗具威脅性。

在新一代核心競爭力因素軟件領域,中國從2001年至2009年也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是因為不但有中國政府的重點投資,還與台灣芯片企業合作縮小了與韓國和日本的技術差距。韓國軟件專業人才有2000多人,而日本有2萬人,中國的目標則是培養10萬人。

鋼鐵、石化等規模集中型產業,也很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中國每年生產7億噸鋼鐵相當於全球總產量50%,如果將10%的過剩產量轉移到鄰近國家,韓國和日本的內需市場就會受到重創。韓國和日本的全年鋼鐵產量分別是6800萬噸和1億噸。


◇日本:世界最高術競爭力地位紋絲不動

因經濟危機和競爭力減弱,日本已經喪失了製造業生產基地的作用,因此正在加緊向海外遷移生產基地。日元升值和電力危機也助長了這種趨勢。其中一部分轉移到了韓國。日本國際合作銀行表示,日本IT企業海外生產比重從2008年的43.4%升至去年的49.0%,到2014年將再升至53.7%。

最近,日本在擔心技術外洩等問題的零配件、原材料等核心領域,也在果斷推進向海外遷移。日本核心企業進軍海外,不但會帶來日本企業生產系統重組,也將刺激到東北亞分工結構的變化。但日本企業的情況與韓國截然不同。這是因為,日本在零配件、原材料和設備等領域擁有絕對優勢。韓國每年從日本企業進口70%到80%的芯片設備、50%的顯示器設備、30%-40%的顯示器零配件原材料。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強小企業數量達到1500多家,和德國一起引領世界。其中,京瓷(綜合電子零配件)、日本電產(硬盤驅動器)、村田製作所(陶瓷電容器)等很多都是具備全球頂尖技術的企業。


據《日本經濟新聞》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50個主要品種中,韓國企業在智能手機、電視等8個品種中榮登榜首,但其中三星集團佔據7個。如果三星集團出現動搖,整個韓國經濟必然會動搖,這是一種十分薄弱的結構。

中國以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為基礎,利用龐大的“規模經濟”的絕對優勢,將以組裝成品領域為中心確保全球最高競爭力。而在此過程中,進軍中國的跨國企業將向中國本土企業傳授先進的技術和經營模式,提供間接幫助。

具備世界最高技術的日本企業遠遠多於韓國,而在今後進入產業化的領域裡,日本的技術積累也是世界第一。以高附加值零配件原材料設備領域為中心的日本的絕對優勢,短期內不會動搖。

2012-10-01 18:31 發佈

製造業的戰爭太無聊

我比較想看中日韓直接開戰

冷靜點 wrote:
製造業的戰爭太無聊我...(恕刪)


我也想!
不過比較想看 中/韓 開戰! 尤其北韓,這兩個互打,應該很有意思
如果我們人可以像"阿凡達"的納美人一樣就好了,與萬物共存共亡,對獵殺的獵物還會做禱告,只可惜...地球的人類是殘忍的。
台灣,夾在中間 真衰~~~~

andanlandiandd wrote:
韓國、中國、日本三國...(恕刪)


談製造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簡單帶過的,
基本上製造業這一行除了技術成面之外,還有比出口國匯率,通路,以及管理資本!
就以日本為例,
雖然有強大的技術,但是日本國內的稅率和匯率實在是沉重的負擔!
所以多所日本企業才會移往海外!
國內的低迷失業才會一直延續到現在!
除此之外,
製造業往往給人的印象是血汗工廠(因為需要大量勞力)
這也會破壞勞方和資方的和諧!
這些都是比較的重點!
我個人覺得如果只看技術或是市場的話感覺太薄弱了!
台灣呢?? 在哪呢??

啥~~看不到車尾了呀
我只想看台灣的技術提升

不要太依賴中國,應當要再去別國開拓經濟市場

我很討厭聽到開戰這個字眼

不管是中日,中韓,南北韓,都不樂見

子彈不長眼啦,一打大家都影響到生計

但我還是希望中國經濟早點泡沫,以免台商過度投資

現在全世界工業產品都嚴重過剩
把時間稍為拉長一些都市場導向
有市場的才贏家
韓國~~人家是玩上下一條龍

日本~~好用的自做自用不外銷
外銷的技術捏在自己手裡
其他生產流水線可以做的事誰愛做誰拿去做

那台灣呢
感覺內文莫名其妙,寫到中國高速崛起的都是和台灣能結合的產業,搞的好像台灣技術+大陸密集勞動力一樣

但實際舉的例子呢?就信息和家電行業,這兩個行業台灣企業在中國有什麼涉足?

臺企的唯一作用就是低技術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了不少大陸就業問題罷了
沒有核彈、航母,你是破壞地區平衡的邪惡勢力;有了10個航母群、萬顆核彈,你就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