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吃「低就也無妨」的毒蘋果(陳也禎、李瑞中)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嚴長壽董事長最近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態度傲慢,抱怨薪水低,不願吃苦,他更進一步指出,如果自己是年輕人,短期內無法就業,就算沒有薪水的工作也願意做。
嚴長壽的看法呼應我國政府的就業政策,認為失業率低就是好,就算「低就」也無妨。而支撐這個看法的意識形態,除要年輕人忘記既得利益者坐領高薪外,還編織一個工作乃是實踐「意義」的美夢,要年輕人把即使被僱主或上司剝削的工作經驗都看成「甜蜜的負荷」,吃苦當吃補。
誠然,工作實踐當中確實有金錢無法取代的寶貴經驗與深刻意義。但前輩們忽略大環境的更迭造就了他們的成功,也限制年輕人的發展。因此他們將青年低度就業與低薪歸因於年輕人的「態度」問題,而拒絕以同等的力道批判他們也要負責的大環境蕭條。畢竟就連嚴董事長再來一次,也未必能夠從送貨小弟變成總經理,更可能的是他連正職員工都升不上,做一輩子的「派遣勞工」。不是他寶刀已老,而是勞動市場已然惡質化。
與政府的就業政策和嚴董事長等前輩的看法迥異,我們認為政府應該高額補助青年(特別是相對短期的)失業,鼓勵他們進修,等待更好的工作機會。我們反對政府補助僱主,以低廉的薪資來聘用初入職場的年輕人。
目前政府不但提供僱主壓低薪資的誘因,還創造一套意識形態來正當化這樣的實質剝削。政府要協助就業初期的年輕人提高談判的籌碼,改善工作的條件,僱主才會善待這群國家未來的棟梁,提供他們適當的報酬,投資並培養他們成為肩負大任的人才。
協助充實取代恐嚇
歐洲福利國家能容忍的失業率向來比較高,失業時間也比較長,但其社會也相對比較平等,因那些社會崇尚的價值觀是每個勞動者都理應領取適當的經濟報酬,不會像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賢達期待年輕人降格以求。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美國華爾街,儘管他們動輒裁員,但華爾街的失業者也鮮少認為自己應該屈就(類比於)22K的工作。簡單講,政府、學校與企業都應努力充實年輕人的實力,讓他們擁有華爾街工作者一樣的自信與實質本領,並致力改善就業環境,提高薪資,而不是打擊他們的夢想,威逼恐嚇他們降低對自己、對未來與對社會的期待。
在上位者需要的是深刻反省這個維護既得利益的扭曲體制,盡力為初投入職場的年輕人創造最佳的環境與堅實的後盾,試圖在惡劣的大環境之下做好可能改善的部分。假使權力者雙手一攤,認為自己沒有責任了,那麼我們的社會才真的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陳也禎為台大政治系畢業,李瑞中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現在的環境跟以前很不一樣,
現在那些已經發達的中老年人多少也都有靠一點運氣,
大環境的景氣,經濟起飛,貴人相助,甚至就只是壓對寶,
但是沒有人把自己的好運拿出來講,只會提他們當年有多努力
進而要求現在的年輕人為他們做牛做馬!
現在的環境跟以前很不一樣,
現在那些已經發達的中老年人多少也都有靠一點運氣,
大環境的景氣,經濟起飛,貴人相助,甚至就只是壓對寶,
但是沒有人把自己的好運拿出來講,只會提他們當年有多努力
進而要求現在的年輕人為他們做牛做馬!
...(恕刪)
中肯。
也是個努力工作的上班族。
青年就業困難,一部分原因是大學過分高的錄取率。
而坐在名為大學、技術學院的教室中聽課,減少的很多應該習得一技之長的實作機會。
很不贊同文中:「高額補助青年(特別是相對短期的)失業,鼓勵他們進修,等待更好的工作機會。」這句話。
現在很多大學生期待藉由延畢,避免面對就業困難。
但卻忘記面對現實社會,方能彌補自己在社會學分中最大的不足。
等待是無濟於事的。
若進修有助就業。大學四年的進修,理應足夠。
為何仍舊失業率高?
個人認為,大學學習與產業所需有一定的脫節。
導致所學,無法被社會所需要適用。
請產業界和學界多些溝通。
實作代替坐在教室內聽課。
請青年放下:「我是大學生耶。」為何要作動手作活、為何要勞動的心態。
不需自抬身價也不用妄自菲薄。
多聽聽中國大陸大學生的拼命學習方式。再多警惕自己四年大學是打工玩樂還是該認真學習。
如果還鼓吹他們再多進修。我想,不必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