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南島起源」新書發表會 追尋南島語族的根

陳經理4052 wrote:
雖然台東史前博物館暫...(恕刪)

賺紅錢喔!身體很誠實
但我認同,有錢為何不賺,
何必因為意識形態跟錢過不去
陳經理4052

早期內地能來台自由行的.素質都不錯.比一些牆內叫囂翻牆的五毛.好很多.至少有世界觀

2021-08-21 16:30
tnkk01

不少原住民過去左岸蹭統一紅利發大財了,就1450+817還在搞建國神話,甘願做美爹的馬前卒

2021-08-22 8:21
黑桃K wrote:
內地就是沒有火山


又是個地理不好的
這麼行就用南島語來發表啊~~整天用中文又再靠么,
真的無法置信這種智商的也能寫書。
herblee

滿韃語Manderin根本就不是中原古語, 把漢字借過去用, 收購股權?搖身一變"入主了中文"?

2021-08-22 10:13
超級小任任

書是紙和文字組成的,不要用中文"字"很難嗎?怎樣也比那個不知所謂的南島語強啦~~南島語那麼好快點去學啊你[挖鼻孔]

2021-08-22 13:45
六藝君子 wrote:
台派人士的知識庫太久沒有更新了

2021年2月份, 43家中外單位共同完成的論文《東亞地區最大規模的古人基因組研究(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23日在全球首次公開台灣古人類DNA數據,並在國際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少數民族所屬的南島語族起源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福建是南島語族的祖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36-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56-9?fbclid=IwAR3fsfyN4VDaXpWXUdrYdQjK5d4Tp76nwiNwbKyka-oDQrlXP2IKSy77FEA

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 然後再從台灣散佈到東南亞與大洋洲

這是透過 DNA 圖譜的科學分析, 計算出來的結果


這一篇在說什麼 ?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摘要google翻成漢字是這樣
由於缺乏古代 DNA 數據和對現代人的稀疏抽樣,東亞的深厚人口歷史仍然知之甚少。在這裡,我們報告來自166東亞的個體的全基因組數據可追溯至6000BC 和西元 1000之間 和 46 個現代組。來自日本、阿穆爾河流域的狩獵採集者,以及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台灣人和青藏高原的人,通過深深分裂的血統聯繫在一起,這可能反映了晚更新世時期的沿海遷徙。我們還跟踪了隨後全新世時期四個地區的擴張。首先,從蒙古和阿穆爾河流域的獵人-採集者已祖先由誰講蒙古語和通古斯語言,但不攜帶從西遼河地區的農民(約3000的祖先特徵的個人共享 BC),這違背理論的擴張這些農民中的一部分傳播了蒙古語和通古斯語的原始語言。其次,從黃河流域的農民(約3000 BC) 可能傳播漢藏語言,因為他們的祖先分散到西藏——在那裡它構成了一些群體中大約 84% 的基因庫——以及中原,在那裡它為現代漢族群體貢獻了大約 59-84% . 第三,人群從台灣自1300年BC左右 到西元 800年, 大約 75% 的人血統來自一個在講南島語、泰語-卡代語和南亞語的現代人中普遍存在的血統,我們假設他們來自長江流域的農民。來自台灣的古代人也有大約 25% 的祖先來自與黃河流域農民有關又不同的北方血統,這表明他們有額外的北向南擴張。第四,從Yamnaya草原牧民祖先在抵達蒙古西部約3000之後 BC但即使在中國西部仍然存在時,它也被先前建立的譜系所取代,如果這個祖先與原始的吐火羅印歐語系的傳播有關,那麼這是可以預料的。圍繞2000年後移民:兩年後的基因流受影響內蒙古西部的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與Yamnaya和歐洲的農民血統,並與圖蘭祖先後群體的階段性影響。

全文根本完全沒有提及 『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
福建根本不存在任何 說南島語的 『南島語族』, 福建那一族講 南島語?

而於這一篇
Ancient human genomes shed new light on East Asia's history
遠房親戚
這些研究還揭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長距離連接。生活在中國沿海附近的新石器時代人,無論是在東北還是東南部,都與來自東南亞和日本沿海地區的古代人有一些共同的祖先。“這意味著整個東亞海岸都是人們遷徙的重要場所,”傅說。Reich 和他的團隊發現了類似的聯繫,他們說這可能是現代人類首先沿著沿海路線在東亞定居的證據。
來自中國東南部的血統延伸到更遠的地方。傅的團隊發現,來自福建和台灣海峽島嶼的新石器時代個體與來自遙遠大洋洲瓦努阿圖的古代島民密切相關。以前的古基因組研究記錄了這個祖先從東亞到大洋洲的傳播,傅的研究表明這個群體起源於中國南部

這是在偷渡"概念",
第一步, 先把只是不同一群遠親的奇和洞人和亮島人聯在一起, 第二步驟 , 再藉由亮島人和台灣有直系關係 , 第三步驟, 故意不講"台灣海峽",這個當時還是陸地,生命茂盛的大草原, 把台灣講成是 中國南部 ? 混淆在一起講 , 故意不去區分親源關係?

該文從來沒明說 , 奇和洞人 的單倍群為何 ? 只是混淆在一起說, 奇和洞人和亮島人?它們其實是沒有直系關係的遠親, 很早就分家了!
只說了
付巧妹团队先后报道了2例奇和洞古人的基因组数据。研究者描述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获取了中国南方福建及周边地区距今 9000~8000 年的以奇和洞人群为代表的人群,在遗传上显示与东亚南方现在生活的人群更相关,是遗传意义上的古南方人群“。

沒說『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

奇和洞人Qihe, 先說是约9500年 , 再修正為9000-8400年前 ? 中國從未明示其單倍群為何 ?
有一篇推測了 Qihe 父系單倍群為 O1a-M119 , 這是東南亞常有的父系單倍群, 根本不是中國主體之O3單倍群, 這只證明土地早就換人住了 , O3殺光趕走了O1? 回過頭還要O1的子孫瞌頭認祖 ??
這種搶劫侵略, 佔領土地後重改歷史, 賜漢姓 ? 再借殼上市? 幾千年來沒有停止過 !

中國漢族的Y-DNA haplogroup單倍群(大約的數字, 因為南北差異很大,最多都是O3)Karafet 2005
O3 :55.4% O2:16.3% O1:9.6% N:9.0% C:6.0% K:1.2% Q:0.6% D:0.6%
這個O1/O2的比例在台灣人不同,
TAIWAN : O1 22.4%,O2 8.5%,O3 58.2%
CHINA : O1 9.6%, O2 16.3%, O3 55.4%
TAIWAN(原住民): O1 66‧3%, O2 10‧6%, O3 11%
廣東客家梅縣:O1 20.0%, O2 14.3%, O3 51.4%

忘記 南島語族 是母系社會嗎 ??
該文拿來比對的 亮島人是台灣發掘做出研究, 有論文報告母系 『1號為E單倍羣』和『2號為R9單倍羣』
該文所引述第一篇參考文獻是 Cite as: M. A. Yang et al., Science 《科學》10.1126/science.aba0909 (2020).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這篇報告的圖2, 有 奇和洞人和亮島人 家族基因樹

奇和洞人和亮島人 的祖父輩就分家了 , 根本就是旁枝的遠房親戚
亮島人的基因 , 並無法"回到過去" ? 去產生 山東淄博Bohsan Xiaogao孝感 的下游 ?
兩者根本無關
把叔公的孫子? 迎回祖厝拜成 祖先 ?????
此圖當中, 奇和洞Qihe 是 淄博Bohsan Xiaogao孝感 的上遊基因 ?
福建奇和洞Qihe 在南 , 山東淄博Bohsan Xiaogao孝感 在北方
是不是反而證明了基因流動是由南往北?
這篇文章也沒說 『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

該文拿來比對的 還有 2個澎湖鎖港人(Suogang)樣本。母系 單倍羣 為 B1 和 B3. 年代約 4,633 -4,287 和 4,793 - 4,407 年前
這些 E B1 B3 R9 都是台灣原住民常見的 SNPs 。
其實還有台中西屯區中港路(安和路)所挖掘"安和遺址" 為大坌坑時期之墓葬群。是 4800年的人類化石,可惜建商濫挖, 還移動了遺址 , 沒有查驗 mtDNA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台中阿嬤", 媽媽抱著嬰兒的化石,媽媽深情望著孩子,時間凍結在4800年前

小小的台灣島,母系的mtDNA, M系(中亞形成)和 N系(在阿拉伯海灣沿岸)兩者都有,有M系的E單倍群,也有N系的B4a1a,來源不是單一,台灣母系祖先有多方來源 。

這篇文章說
和已知的現代、古代基因組比較,東亞整體上可以區分出南方、北方兩大古老祖源(ancestry)。這回發表的新石器時代基因組,各自屬於南方與北方,而且彼此遺傳上的差異相當明顯。

加入現代族群一同比較,東亞南北兩大祖源的分佈和地理密切相關。偏向南方祖源的現代族群,包括位於中國西南部和東南亞的南亞(Austroasiatic)、壯侗(Kra-Dai)、南島(Austronesian)語族。

偏向北方祖源的族群,則有韓國人、日本人、蒙古人、通古斯(Tungusic)語族,另外圖博人(西藏,Tibetans)也算是北方那群,不過差異稍大。至於現代定義的「漢人(Han)」,則介於這一大群人之間
比較新石器時代與現代,身處同一地點的人,可以發現東亞北方、南方的現代人,彼此的遺傳差異比新石器時代小得多。意謂新石器時代以後,東亞南北之間發生明顯的遺傳交流,使得如今南方人在遺傳上,更接近新石器時代的北方人,反之亦然。
遺傳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南部祖源進入北方,北部祖源也流向南方。估計現代東亞北部族群有 21 到 55% 祖源來自南方;中國南邊的省,漢人則有 36 到 41% 祖源來自北方。
全文根本完全沒有提及 『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

Ancient DNA indicates human population shifts and admixtur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一文
圖 1 新採樣的東亞人的地理、時間和遺傳信息。 C圖 可見 Qihe奇和洞人和亮島人的遺傳距離

所謂的 「漢人(Han)」, 是這一大群人的混血 , 漢人Han混合帶有其它周邊族群的基因, 毫無原創基因? 這絕非"祖源"

台灣人是中國人嗎?
是只有一部份, 而且此古中國非彼新中國 , 是古中原人, 不是借殼上市的胡人
台灣人名為漢人的, 實為漢化之平埔族
平埔族 是8000-12000年前, 來自巽它古陸的 南島語族

台灣閩南後裔, 說的河洛話, 是中原古語,是祖先為唐朝人,晉朝人時所說的話, 當時的國家是 『大唐國 』。
台灣客家後裔, 說的客家話, 來源是"燕雲16州" , 因大遼滅亡, 南宋滅亡南逃
河洛人為何南逃? 是因為西晉之後的 "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現在住在河南洛水的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住民了,不說這種中原古語了。
祖先以前所居住的地方, 已經換人住了

解釋東亞人類起源的「二層假說」,不受遺傳證據支持
有一派考古學家以「二層假說(Two-Layer Hypothesis)」解釋東亞人群的起源。簡單來說,此一假說主張東亞人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是數萬年前比較早的移民,持續依賴採集、狩獵維生,例如東南亞的和平文化(Hoabinhian);第二層則是發展出農業,新石器時代以後的新移民。
二層假說的證據主要來自人骨型態,由型態差異區分第一層或第二層人。二層假說若是正確,由於兩層人分家上萬年之久,彼此間的 DNA 差異應該非常明顯。

以頭骨型態區分,亮島人一號和福建 8400 年前的奇和洞人(Qihe)都被歸為第一層人;可是他們的 DNA 和東亞南方被歸為第二層的人(例如亮島人二號),看起來沒有太大差異。東亞南部所謂的第一層人,與東南亞年代類似的和平文化人,遺傳上可謂截然不同。

由此看來,二層假說中的第一層人,定義上並不成立。第二層人或許仍有些許參考價值,但是東亞與東南亞新石器時代後的移民不只一波,光是籠統的第二層人,根本不足以解釋史前古代人複雜的遷徙及混血狀況。

台灣南島語族從古至今的延續性
另一項尚未正式發表的研究,有 52 個古代基因組取自台灣,分別來自台灣東北部的漢本遺址(Blihun Hanben),以及綠島的公館遺址(Gongguan)。
漢本遺址有早晚兩個年代,距今各 3300 年和 1600 年左右;公館遺址大概介於 1300 到 1700 多年前。他們算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鐵器時代早期的台灣人。(台灣已知最早的鐵器約在 2400 年前出現,位於台東的舊香蘭遺址6)
和其他地方的古今族群相比,這群台灣古代人彼此在遺傳上最為相似,與現代台灣原住民的差異也很小,反映出台灣南島語族從古至今的延續性。

另一方面,台灣之外南島語族的祖先,大概在 4000 多年前離開台灣;他們深入太平洋的後裔拉匹達人,和較早的漢本人年代接近,大洋洲與台灣兩處地理距離遙遠,DNA 卻十分相似,顯示他們有著共同的遺傳源頭。
共享最多的遺傳漂移
和中國大陸無關
tnkk01

北方漢人、南方漢人、百越民族、南島民族,傻傻分不清[沒有不敬的意思]

2021-08-22 21:33
herblee wrot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56-9?fbclid=IwAR3fsfyN4VDaXpWXUdrYdQjK5d4Tp76nwiNwbKyka-oDQrlXP2IKSy77FEA


很顯然你沒有看這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456-9?fbclid=IwAR3fsfyN4VDaXpWXUdrYdQjK5d4Tp76nwiNwbKyka-oDQrlXP2IKSy77FEA

"台灣人是中國人嗎?
是, 此古中國非彼新中國 , 是古中原人, 不是借殼上市的胡人
台灣人名為漢人, 實為漢化之平埔族"

誰跟你講中國人等於中共人?
Shuuta

『誰跟你講中國人等於中共人?』...賴皇啊,還有誰~[沒有不敬的意思][沒有不敬的意思][沒有不敬的意思]

2025-07-05 16:16
herblee wrote:
這一篇在說什麼 ? Genomic...(恕刪)


漢人是漢朝才有的名詞
想知道漢人是什麼可能需要從內地的週圍去了解。例如,2000年左右,新加坡有發佈研究內地南方人是從印度支那半島移民過去的。內地的南方應該是屬於印度支那半島人的。
herblee wrote:
另一方面,台灣之外南島語族的祖先,大概在 4000 多年前離開台灣;他們深入太平洋的後裔拉匹達人,和較早的漢本人年代接近,大洋洲與台灣兩處地理距離遙遠,DNA 卻十分相似,顯示他們有著共同的遺傳源頭。


麻煩快點學你這所謂的甚麼人的語言啦,
扯了老半天都沒看到這個所謂的南島語到底是啥樣,
吱個幾聲來看看行嗎?還DNA哩,跟文字有關嗎?
herblee

您不知道「新港文書」嗎?這種文字曾經在台南流通過100多年,就是以西拉雅族新港社的新港語發音

2021-08-23 0:55
herblee wrote:
這一篇在說什麼 ? Genomic...(恕刪)


2020-05-15 18:12

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5月15日消息,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終極問題”,不僅是小區保安天天要問的,也是古人類學家孜孜以求的“聖杯”。

5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獨立主導、多家單位參與的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從遺傳學角度揭開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

南北方人,9500年前就“分家”了

近年來,與東亞毗鄰的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古代人類遺傳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為止,東亞、尤其是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卻所知甚少。

“人類演化史中,不能缺少來自中國的重要篇章。”抱著這個想法,付巧妹團隊聯合多家科研機構,依托先進的古DNA技術,成功捕獲並測序了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的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

這些古老的證據,為大時空框架下研究東亞古人群,尤其是現代人的遷徙與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的遺傳學證據,這也是首次針對中國南北方人群展開的時間跨度最大的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

他們發現,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9500年前起,就都攜有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個體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台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8400年前起就攜有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個體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而且這兩種成分截然不同。

“這就是說,早在9500年前,中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開始逐漸縮小了,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

有趣的是,中國南北方人的這種“互動”跟歐洲人群截然不同。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就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

可在中國,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連續的,沒有受到外來人群的明顯影響,似乎一直“肥水不流外人田”。

付巧妹分析,這可能與中國是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獨立起源中心有關。“農業對人口擴增的影響是巨大的。農業不是在歐洲本土起源的,外來人群帶來了農業,就可能很快在當地擴張起來;而中國人有自己的農業,能自給自足,何不'自得其樂'呢?”

進擊的“胡建人”

研究人員發現,古南方人群成分雖然在現今東亞大陸人群中所佔比例較小,卻對其他地區的人群具有廣泛的影響。現代遺傳學和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的考古學材料雖已暗示了南島語係人群與東亞南方大陸人群之間的聯繫,但對其起源地卻一直沒有定論。

此次付巧妹團隊的研究,終於找到了確鑿的遺傳學證據。他們通過研究發現,現今廣泛分佈於台灣海峽、東南亞和太平洋西南部島嶼的南島語係人群,與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南方沿海人群有著非常密切的遺傳聯繫。

這表明,最早的南島語係人群起源於與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相關人群,並且這一時間可以明確追溯到8400年前。“這是第一次我們通過古基因組數據明確了中國8000多年前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係人群的祖先來源。”付巧妹說。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現今生活在東亞北方和西部人群(如達斡爾族人群),福建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顯示出與東亞現今中部和南方人群(如漢族和傣族人群)存在著更多的遺傳聯繫,且與中國台灣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強的遺傳聯繫,反映出現今族群之間的聯繫性。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評價稱,這項成果對於“探索中國史前人群的遷徙歷史、遺傳格局及內部融合過程,對於明確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台灣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南島語係人群的祖先來源,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釣”DNA的古人類“神探”

付巧妹團隊的這項研究不僅揭示出南方大陸人群與北方大陸人群的遺傳聯繫,而且證實了南島語係人群的中國南方起源。審稿專家對此高度評價道:“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基因組數據,其代表的時間和區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

這項研究工作自2012年起即已開始籌備,歷時8年,終於取得重大突破。其實早在2014年,她和團隊成員便已成功獲得北方山東和南方島嶼亮島的幾個關鍵樣本的基因組數據,對東亞南北方古人群遺傳特點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進展。

可她卻總覺得,自己還沒有被說服。“亮島是個島嶼,大家都知道,島上的人跟大陸上的人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於是,付巧妹帶領團隊,開始了長達六年的南方大陸樣品“攻堅戰”。

然而,中國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非常不利於骨骼的保存,因而來自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而且微生物DNA污染嚴重,人類的DNA常常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這讓相關實驗和研究難上加難。在近4年的時間裡,他們深入南方30多個遺址採集了257例古代人類樣本,卻常常遇到樣本完全不含古DNA,或是保存條件太差而無法提取的情況。

幸而,他們在古DNA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他們與合作單位共同開發的古DNA捕獲技術,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曾成功捕獲僅佔0.03%的人類核DNA。

正是這些“蛛絲馬跡”,讓付巧妹成為了一名古人類“神探”,她抽絲剝繭,最終拼就了一幅中國史前人群的起源地圖,而這幅地圖,也讓人類的歷史,變得更加完整。


~~~~~~~~~~~~~~~~~~~~~~~~~~~~~~~~~~~~~~~~~~~~~~~~~~~~~~~~~~~~~~~~~~~~~~~~~~~~

NEWS 14 MAY 2020

Ancient human genomes shed new light on East Asia's history

First large-scale ancient genome analyses from China chart migrations of early farmers.
Ewen Callaway

Whole skeleton of Qihe 2, a ~8,400-year-old individual from Qihe cave, Fujian, China.
An 8,400-year-old skeleton from the Qihe cave archaeological site in Fujian, China.Credit: Xiujie Wu/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Ancient genomics is starting to unravel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The first large-scale studies of ancient human genomes from the region suggest that many of its inhabitants descend from two once-distinct populations that began mixing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ome 10,000 years ago.

The studies also reveal connections between ancient humans that extend from southern China to the South Pacific, and a link between coastal inhabitants that could offer clues about how humans came to settle in East Asia.

The findings come from a 14 May study in Science that analysed the genomes of two dozen ancient Chinese people1, and a March preprint that looked at nearly 200 ancient genomes from across East Asia2.


Ancient African genomes offer glimpse into early human history
Contemporary East Asians descend, by and large, from humans who left Africa 50,000 to 100,000 years ago. But researche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ancient population shifts that have since shaped the genomes of the region’s 1.7 billion current inhabitants. Only a handful of ancient-human genomes from East Asia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it is not clear how key events, such as the spread of farming — which drastically altered the genetic make-up of western Eurasians — affected this part of the world.

A team led by Qiaomei Fu, a population geneticist at the 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 in Beijing, analysed the genomes of 24 individuals who lived in East Asia, including what is now China, between 9,500 and 300 years ago. Most of the genomes came from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or more than 1,000 kilometres away, in southeast China’s Fujian province.

North–South divide
During the early Neolithic period, around 10,000 to 6,000 years ago, people from these two geographic regions were genetically distinct, Fu’s team found. But over time, they began mix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ce much of their ancestry to the northern groups, but are also related to the ancient Fujian people to varying degrees (those from southern China tend to be closest). Fu’s team doesn’t know exactly when the two groups started to interbreed, but it saw signs that the northern genetic signature had begun spreading into southeast China by the time of the late Neolithic 5,000–4,000 years ago.

This suggests that farming in East Asia could have spread through mixing of farmers and hunter-gatherers, says Ling Qin, an archaeologist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at’s different from what ancient-genome studies have found in western Eurasia, where farmers with Middle Eastern ancestry largely replaced hunter-gatherers in Europe.

Farme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lso moved west. A team led by David Reich, a population geneticist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who is a co-author of Fu’s study, analysed the genomes of 20 5,000-year-old individuals from this region and found connections with contemporary Tibetans. Their results are part of a study of 191 ancient individuals from East Asia that was posted to the bioRxiv preprint server on 25 March.

Distant relatives
The studies also revealed some surprising long-distance connections. Neolithic people who lived near China’s coast, whether in the northeast or southeast, shared some ancestry with ancient individuals from coastal sit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Japan. “That means the entire coast of East Asia is a really important place for people to migrate,” says Fu. Reich and his team found a similar connection, which they say could be evidence that modern humans first settled in East Asia along a coastal route.


Evidence mounts for interbreeding bonanza in ancient human species
Ancestry from southeastern China stretched even farther afield. Neolithic individuals from Fujian and islands in the Taiwan Strai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ancient islanders from Vanuatu in remote Oceania, Fu’s team found. Previous ancient-genome studies had recorded the spread of this ancestry from East Asia to Oceania, and Fu’s study suggests that this group originated in southern China.

This conclusion makes sense, says Matthew Spriggs, an archaeologist a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Archae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has linked the South Pacific migration to ancient humans in Taiwan, whose Neolithic inhabitants probably came from southern parts of the mainland. “I am very pleased to see this paper,” he says of Fu’s study.

Qin says that the ancient southern Chinese people in Fu’s study lived in an isolated pocket that might not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ider area. A priority should be sequencing DNA from early farmer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southern China, a centre for rice domestication and a potential source of other migrations, she adds.

The studies also give researchers hope that ancient genomics will help them delve even deeper into East Asia’s early history. Pontus Skoglund, a population geneticist at 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 in London, would love to know whether the first Homo sapiens to settle in the region interbred with Denisovans, an extinct group of hominins. "I think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open big questions of the region relates to the pre-Neolithic settlement — who were the earliest modern humans in the region?" adds Martin Sikora, a genetic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oi: 10.1038/d41586-020-01456-9
References
1.
M. A. Yang et 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0909 (2020).

ArticleGoogle Scholar
2.
Wang, C.-C. et al. Preprint at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0.03.25.004606 (2020).
herblee

全文根本完全沒有提及 『南島語族是從福建遷移到台灣』?也不敢公佈奇和洞人的單倍群為何?只模糊焦點說「存在著更多的遺傳聯繫」?事實是「中國大陸不存在任何南島語族」

2021-08-22 21:47
herblee

「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土壤微生物?確定這是該古代人的DNA?還是污染到現代人的DNA?

2021-08-22 21:55
這要表達什麼,跟全球各地的國家說把主權還給當地的原住民??
六藝君子 wrote:
2020-05-15(恕刪)



這個除了念書還要邏輯。南島語族,語就是聲音,而且你要畫出時間軸和路徑軸。

你看你弄付骨頭出來有何意義?一來,骨頭沒半法發聲,另一方面,也可能,舉例,滿洲人挖到蒙古人的骨頭,後來內地人,又把這付骨頭當作祖先。完全沒有意義。要是沒有騙的話,你只能說,在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你發現了一付骨頭,如此而已。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