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林媽利:台灣人、中國漢人逐漸成為不同民族

是光頭不是禿頭 wrote:
南方公園最新一季,有一集在酸部份人一直在意自己幾5%的某某血統,...(恕刪)


南方公園編劇真是很神,辛普森家族也是,
把一些假鬼假怪的人酸到死,
每次看了深深覺得腦殘是真的不分國籍的。

不過林醫生是中日混血,
身上流著一半日本血。
依理論來說還要洗3代基因才能跟台灣人的血統相似,
這也難怪林醫生一直執著在血統上
中國東西南北漢人本來就是不同, 所謂漢人, 也是漢化的民族, 本來就沒純種的東西, 今天拿台人與北方漢人比, 當然感覺不太一樣, 但怎麼不敢只與福建閩南人來比, 即使台灣人混有平埔族血緣, 那也是微乎其微的比例, 台灣人百分90以上就是以漢文化為主, 根本騙不了人, 平埔的文化及信仰完全沒有什麼太多的影响.
可是 另外有研究論文指出

南島民族的根在馬祖亮島

這樣不是搞得更靠近大陸了
Allen Yeh

allen_yeh wrote:
這樣不是搞得更靠近大陸了...(恕刪)


所以那些人又開始提倡台灣人的祖先是百越族,不是北方的漢人

Ichiroderdi1 wrote:
'林醫師指出,台灣...(恕刪)


簡直就是納粹主義的血統論 納粹認為雅利安人血統純良 所以高智慧 高道德 猶太人與斯拉夫人血統汙穢 所以前者該被滅絕 後者該當奴隸
有點長,但是值得看

凱達格蘭 / 原住民 / 故事
85%臺灣人都有原民血統所以我也是?抱歉,請不要因為討厭中國人而來認同原住民!
BY KAISANAN AHUAN · 2016/03/24

500px-PepoWomanChild_S



「任何歷史,一旦變成政治符號,就失去了真實性;任何研究,一旦變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結論,就失去了探究的樂趣;

任何理念,一旦變成政治的召喚,就失去思想的獨立,而只是動員的工具。

臺灣史的悲哀在於此。在統獨言論霸權的爭奪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脈故事,而是交鋒的利劍。」
(註1)

許多「臺灣民族論」者喜歡用血統論,來證明臺灣是一個「新興民族」,有別於漢族,以取得臺灣獨立的正當性,而其依據即是「移民來台的漢族、不分閩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與平埔族或原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以此顯示通婚之後,臺灣絕大多數人都有原住民血統。如此就不是純種漢族。 」

然而這樣的血統論,源自於臺灣進入 21 世紀以後,有個血液研究項目頗受矚目,就是林媽利教授陸續發表了一些數字,一路上走來,從 26%、52%、80%,最後指稱臺灣住民有 85% 具有原住民血統;「此說一出,許多人都驚訝自己居然是原住民,紛紛表示認同;也因為是前所未有的「發現」,吸引媒體的注意,搏取了不少版面。」(註2)


林媽利教授指稱臺灣住民有 85% 具有原住民血統,吸引媒體的注意,也成為日後血統臺獨論者聲稱擁有原民血緣的主要來源依據。(圖片來源:jmywuaco,CC Licensed)


血緣的解讀,是場政治運動

在我們社會中,誰會去進行檢驗?誰提供這種服務?給予遺傳數據意義者又是誰?

但人類學博士陳叔倬,以及西拉雅文化研究者、西拉雅族人段洪坤,共同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上撰文,並針對林媽利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註3):

「其一是,數據前後矛盾。在人類組織抗原方面,林媽利所聲稱的臺灣人體內單倍型來自原住民的比例從 13%(2000-2001年)變到 52%(2007年);在線粒體 DNA 方面,則是由 26%(2006年)變到 47%(2007年)。

其二是,歸類標準有選擇性。依照她的絕對寬鬆標準,只要研究對象的母系血緣、父系血緣、組織抗原這三個基因系統中有一與原住民相同,就被歸類於「原住民血統」之列;

但她對『漢族血統』的判定卻相當嚴苛,必須三個基因系統都不含原住民基因才能納入漢族範疇。若用同一標準衡量原住民血統和漢族血統,則可得 90% 的臺灣人有亞洲大陸血統,而 85% 的臺灣人有原住民血統,但林媽利只選擇性公布了後者。」

對於兩人的質疑,林媽利始終沒有正面回應,而是以轉移焦點的方式影射、抹黑他們是被中共操控的學者。

我們不能否認複雜歷史下臺灣人對於自我原住民血源的認同, 但只利用特殊的遺傳指標排列、或 Y 染色體與粒線體 DNA 上獨特的變異來確認我們與祖先的關聯性,這不僅僅是實驗室中的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政治問題 ──「在我們社會中,誰會去進行檢驗?誰提供這種服務?給予遺傳數據意義者又是誰?這儼然不僅只是遺傳或是生物研究,同樣也是政治運動,因為這牽涉到個人與族群、種族、或國族群體意識之間的擁抱與背離。」(註4)

而許多臺灣國族運動者刻意營造出臺灣人都有平埔血緣,以區隔和中國人的不同,更反而造成平埔運動的負擔。

對於平埔正名運動抗爭了 20、30 年的族人而言,平埔族群同樣也歷經了和現今官定原住民一樣的歷史傷痛,身分遊走在原住民與漢人之間無地自容,平埔正名追求的是人權尊嚴,也渴望尋求在臺灣的歷史定位。


對於平埔正名運動抗爭了 20、30 年的族人而言,平埔族群同樣也歷經了和現今官定原住民一樣的歷史傷痛。圖為著傳統服飾吟唱古調的高雄小林村大武壠族人。(圖片來源:Mata Taiwan)


85% 平埔血統論的謬誤與缺失(註5)

林媽利關於閩南人跟客家人的血液研究成果上,其實跟中國學者在福建廣東做出來的成果相差無幾,只是結論卻不同……

林媽利統計出 85% 這個數據時,是有嚴重瑕疵的統計方式,而且他也忽略了一些基因人類學的基本原則,像是說,並沒有什麼「基因」是真正能夠代表「某個族群」的,頂多只能聲稱某些基因在某族群當中出現的比例有幾 % 之高。

其二,林媽利關於閩南人跟客家人的血液研究成果上,其實跟中國學者在福建廣東做出來的成果相差無幾,只是結論卻不同 ── 中國那邊的結論是「福廣一帶父系基因 90% 以上跟北方漢人同源,但母系基因為南方百越族群」,但是林媽利卻直接說閩南人客家人的基因是純百越。

於是,原住民的血統、基因終於成為了國族主義者消費的對象,同時也成為平埔正名/復名運動的負擔,更不用說在這樣去脈絡化的操作下,對於真正的平埔運動、平埔部落沒有試著去深入了解,使得族人真正的心聲就這樣埋沒在政治權力鬥爭,資源分配的聲浪中,又有多少不公義的歷史要這樣被國族主義掩埋了。




別因為對自我認同的掙扎,而消費了原住民

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可以去追求?

有部分人的邏輯是「臺灣可以獨立就好,利用了原住民的基因血緣又何妨?」的消費心態,但在多數情形下,這些人也是無知的:

一來,他們已經深深陷入了無謂的國族情感糾紛,而忽略了現代國家構成並不單就以「血統」為要素;

二來,在資訊極端不充足的情形下,他們顯然對原住民族的歷史演變到現在的處境,面臨的各種議題都不是很瞭解,造成他們誤認為拿血統來切割也無妨,甚至覺得被原住民批評得莫名其妙,殊不知自己的行為已經嚴重侵犯原住民人權。

表面上看來這份論述尊重了、甚至認同了原住民的母系血統。但從許多平埔族親的立場來看,我們可以發現,漢族不僅娶了他們的女性,使部分平埔族群的文化傳承幾近中斷,連同他們的血統代表性都要據為己有,這樣,就可以號稱代表了臺灣,擁有臺灣?

明明是一個外來移民者,卻號稱代表這個土地的原來主人;不僅霸占了土地,還要霸占他者的民族代表性,這未免太過份、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國人,已經獨立了的國家,那些歐洲來的移民後裔,也不敢聲稱他們這些新興民族只因為可能擁有美洲原住民的血統,所以他們就是美洲原來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原住民族!

這種基因建國論,跟「兩岸中華一家親」的論述本質沒有什麼差別,一樣只在乎同文同種,不在乎差異和不公義的歷史;一樣都是把原住民族當作是國族主義的棋子罷了。



平時對原住民族的受壓迫處境沒什麼關注,需要塑造臺灣國族的時候就吃原住民豆腐 ── 如果你真的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血源,當原住民族權利受到侵害時,你挺身而出了嗎?身為臺灣人,你真的了解原住民了嗎?

臺灣獨立是多數臺灣人的主張,無可否認,但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

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例如民主、人權、獨特文化與認同)可以去追求?



我想這是每個臺灣獨立支持者都需要更加深思的議題。


在追求臺灣獨立的過程中,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在血統論的架構下,去與中國做切割?還是能有更高的價值可以去追求?(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


附註

楊渡,〈寫一種有溫度感的臺灣史〉,2015 年發表於《中國電子報》。
詹翹,2015 年 8 月 16 日發表於臉書。
陳叔倬、段洪坤,〈平埔血源與臺灣國族血統論〉,2008 年 12 日發表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72 期。
陳叔倬、段洪坤引用人類學家 Brodwin 所言,見 〈85%臺灣人都是原住民?── 遺傳科技恐無法為國族議題提供「科學」證明〉。
Aitu Awan,2016 年 3 月 19 日發表於臉書。
jimmywu97 wrote: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恕刪)


沈建德幾篇血統論的著作,包括瞎掰的原住民的人數統計,網路上早就被人打臉過了,其中又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最常被提出來洗腦

滿清統治初期,為免明鄭死灰復燃,曾長期採取海禁政策。清朝後期才增加閩粵移民到295萬多人。而據魏源《聖武記》所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漢人和西部平埔族原住民的比例為20比1。清治台灣兩百多年,閩粵移民大量移居台灣。

從明末到近代,大陸移民台灣大致有四次高峰期。一是明崇禎年間應鄭芝龍之招徠,大批沿海農民入台墾殖;當時荷蘭殖民者也採取鼓勵大陸移民政策。二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帶去大批官兵、家屬以及受招徠的農民;三是清朝統一台灣並解除海禁後,入台人口大增。四是1885年台灣建省引起的又一次移民高潮。與這四波移民潮相對應的,是台灣開發地域的一輪輪的拓展。

漢人到台初期和荷蘭殖民者統治時期,開發地主要局限於台南附近;鄭氏政權時代,開始分別往南、北拓展到高雄、嘉義等地,有些開發點分佈到北部的雞籠、淡水及台中等地;清朝統一台灣後,開發大軍開始大規模向北部推進,原先的開發點也逐步擴大,連成一片,到嘉、道年間,台灣西部及宜蘭地區絕大部分已開發完畢;1874年,沈葆禎受命辦理台灣事務,開闢東西通道以促進台灣東部開發。

1888年,台灣正式升格為東南區域的一個省份,在首任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開發區域繼續向各高山荒埔延伸。到19世紀90年代,在農業土地資源的意義上,台灣已完成了全島開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率兵收復台灣,全國政治統一, 自康、雍 始,至乾、嘉年間,福建民眾相繼赴臺(因為當時中國大陸也遇到了世上罕見的人口爆炸,人口從一億人增加到四億五千萬,求生壓力大增),導致台灣由南到北、由西向東的墾殖運動全面展開。尤其清政府於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開放台灣鹿港與泉州蚶江港對渡,五十七年(1792年)又開放淡水八里岔與蚶江及福州五虎門通航,推動了移民潮的高漲。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全台灣的漢族人口已達194.5萬人。

光緒元年(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禎的開禁建議得到清政府批准,歷時200多年對台灣實行半封鎖的政策宣告結束。為了更好地組織墾殖,清政府在廈門、福州、汕頭、香港等東南沿海各設招墾局,免費運送移民渡臺,此時移居台灣的福建等地人民大幅增加,1895年清廷因中日甲午戰爭戰敗根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此時台灣人口近300萬人。

日據初期,有一些台灣人移居中國大陸。台灣日治時期共有七次人口普查,台灣人和遷至台灣的日本人(包括琉球人)一併記入。1905年10月1日,台灣人口約298萬人。1940年10月1日,台灣人口約581萬人。1945年10月底,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時的台灣人加上遷至台灣的日本人,共約600萬人。
老話一句,除了自己是原住民身份之外,其他認為自己的血統跟中國無關,
什麼都跟中國無關的,應該回去找出自己家的族譜跟神主牌一起燒掉,
徹底分割自己跟中國的關係!然後去戶政事務所改名,換成台灣原住民的名字;
不要用「中國」的字,改用拼音;然後也不能用「台語」因為很明顯就是閩南語
系的分支,祖先從「中國」渡海來台之後一直在用,應該自創一套語言;在拜的
神明如果不能確定為台籍的都不能拜,中國的神怎麼可以拜?

這樣就能跟中國完全分割開了吧?
漢人漢人,「漢」是什麼?不就是代表中國嗎?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jimmywu97 wrote:
有部分人的邏輯是「臺灣可以獨立就好,利用了原住民的基因血緣又何妨?」的消費心態,但在多數情形下,這些人也是無知的...(恕刪)


這些人的邏輯越來越可笑了,說台灣挖掘出古象犀牛,所以台灣是 12000 年前的亞特蘭提斯
完全避過冰河時期「台灣陸橋」的物種遷移, 而且還有不少腦筋不正常的人相信

winner_feng wrote:
絕大多數台灣子民,基因裡面擁有平埔以及高地原住民族的「混血類型」(mixed blood types,)...(恕刪)


喔....我有原住民的血統

不知可不可以享原住民的優惠
例如 選舉的保障名額
  • 2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