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開車成本很低(油價降低後,開車成本更低了!),這是事實,而且開車族大多為家中經濟主力,話語權相對較大,也因為說話夠大聲,所以同時也是民意代表沒有辦法忽視的選票族群,不然下次就不選你了!(但其實不開車的弱勢族群也是一人一票,而且族群更多更大),所以才造成目前的交通亂象(因為過去市長一直被議員批評,其實都是為了選票,犧牲了大多數人的權益),停車費不敢漲,路邊停車格不敢取消。
開車的確就不用怕太陽太大、風雨太大,但想想一整個街區的車子(對!就是現在塞住的那些車!)裡面舒舒服服的人,其實一個大眾交通工具的車廂就可以容納了,但卻占住這個城市最為寶貴的平面空間,看看旁邊漸漸地多出來的人行空間,可以容納幾倍車道空間的人,所以開車族你們消耗的無形社會成本其實很大。
為何許多世界大型城市不斷地倡導甚至直接就是降低開車的舒適性?
因為一個城市升級必然導入以人為本的概念(開車族要換位思考,這裡"人"指的是多數人還有人類自然本性而言),當人口數越來越密集,人與人的關係建立就顯得相當重要,對一個有文化、經濟、創新的城市更是如此,車子對這些大型城市而言,其形象是落後的,也是一大阻礙,車裡面的人跟這個城市沒有任何連結(當然!開車要專心嘛!),而車行速度明顯地使人(相對而言移動速度緩慢許多)產生緊張感,還有多少人注意到十年前並排的人多少有點罪惡感,而十年後並排似乎僅僅是一個"習慣"?而這又造成了多少交通事故?
最後,回歸我的問題,到底有甚麼非開車的理由?可以犧牲掉其他非用車人共處在同一個城市空間、呼吸相同空氣的利益?走路(不管大太陽、颳風、下雨,一年當中因為氣候因素難以出門的狀況其實沒有想像的多,台灣相對世界上很多國家而言,還算是氣候宜人的國家)、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底有多難?只是習慣問題而已吧!
還有,大家不用再花錢花時間做環保了,只要選擇不開車,就是保護地球了!現在公民意識抬頭,我想,地球意識也在抬頭,簡單做環保,台北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城市,不可否認的不能再活在舊思維裡面了!開車族、民意代表,試著去看到這些措施的長遠影響及利益,未來,我們的小孩會感謝我們的!
windmill4007550 wrote:
看了半天,大多只是...(恕刪)
非開車不可理由
第一:家不是住台北市,是住新北市。工作地點在台北市,家附近也沒公共運輸工具可上班。
第二:要帶小孩上下學,問題跟上面類似,也是大眾運輸不夠發達。
第三:家裡有老人、病人要看病。
簡單講柯p不只是台北市市長,更是雙北市市長二人之一,他做這決定難道不考慮影響到的不只是台北
市,也影響到新北市。
台北市有全台最好的醫療資源,例:台大醫院、榮總、空總、三總、北醫、長庚等等大型醫院。台北市
也是台大、政大全國第一、二名的大學,大家都以這二間學校為目標努力。
台北市又有全中國收藏最多的寶物故官。行政機關也在台北市,台北市還有松山機場、小巨蛋、雖然
還沒完工的大巨蛋,大小巨蛋可是演唱會必來的地方,很多藝人開演唱會,外縣市民眾都必需北上來台北看演唱會。
所以你說為什麼要在台北市開車,這樣你懂了嗎?
自行車偶而才來個一二台, 跟馬路上的塞到爆景象真是形成強烈的對比. 而行人主要都還是走騎樓, 人行道拓寬真的不知重點在哪?
公車道也是, 請柯p去看看是否台北市八成的公車都是空的? 現在通勤族主要都搭捷運, 這麼多公車專用道和公車是否是浪費資源?
是否考慮刪減載客率低或與捷運重複的的公車路線,或讓其他車輛可使用公車專用道?
我深深覺得去年今年台北永遠都在塞,天氣好/周末下午/離峰時間都在塞.
塞車時車輛排放的廢氣高於行駛中的數倍, 當整個台北市都是 pm2.5 時, 誰還給你騎自行車? 在這環境下運動肺吸的廢氣只會更多, 是嫌活太久? 這麼愛騎單車請柯p 每天塞車時間去騎單車運動看看??
想讓台北變成綠能都市誰都希望, 但完全沒有配套措施就一次做個甚麼三橫三縱, 有沒有想過一意孤行的結果就是讓台北離所謂的綠能都市越行越遠? 台北曾經是亞洲主要城市中較不塞車的其中一個, 為了這個三橫三縱, 讓我們看看之後還要花多大的金錢人力時間成本去解決交通問題.
首先,必然是有"非開車不可的理由",所以配套就是照顧這些需求,也需要多一些這種"非開車不可的理由"的發聲,配套才會準確。所以,我們看看路上多少比例是"非開車不可",為何會提這個問題,因為除了批評"塞車時間比起以前多太多"以外,很少討論是提出非開車不可的理由,這些聲音要出來才能對症下藥。由這些批評的比例可以想見,如果把那些開車當成比起大眾運輸要來的享受,不用忍受風吹雨打,不用人擠人的人的思維轉變一下,那車道該會有多麼的寬闊,所以在加入批評的聲音的同時,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是"非開車不可"。
上述理由其實不見得是非開車不可的理由,為何?台北市是全國資源集中地是公認的,外縣市就一定要開車去?家附近沒公共運輸工具,所以應該是要開車到有公共運輸工具的地點,換乘公共運輸工具,而非直接開車進城。至於到大賣場採買,應該東西很多吧!可能也動用了不少人力,搭公車捷運是不方便,那計程車也是選項呀!如果距離在15公里內,其實多300元車資,比起採買那幾千塊,應該這樣比較省力,當然,有人距離遠到"非自己開車不可",那我想問,台北市這個資源集中地已經沒有其他賣場了嗎?一定要穿越台北市區嗎?如果是,那的確,您的這項需求是"非開車不可",至於小孩、老人是最需要人行空間的族群,過去的台北市以車行空間為主要思考思維,小孩老人就是弱勢族群,請問大家討論的這個議題,有小孩跟老人的聲音嗎?但,當車行空間被壓縮時,就把小孩老人拿出來,這不合理呀!有些小孩、老人需要人帶著,可是小孩、老人不能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理由是?開車送他們去不是也花了一個司機人力嗎?還是只是為了節省一點時間?我相信有例子是"非開車不可",所以這議題也是為這些"非開車不可"的人而發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