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網
2025年9月6日
生活中心/楊佩怡報導
台灣人到底多有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顯示,在2025年最新亞洲國家購買力排行榜當中,第一名由新加坡拿下,人均GDP高達15.6萬美元(約新台幣474萬元),而台灣則是以8.4萬美元(約新台幣255萬元)擠進第5名,並超越了鄰國的日本、韓國。消息曝光後,就有不少網友討論指出台灣之所以超越日韓,其中原因與「這2事」有關。
台灣人均GDP以8.4萬美元,擠進2025年亞洲國家購買力排行榜第五名。(示意圖/翻攝自圖庫Pexels)
成功擠進亞洲第五名的國家為「台灣」,人均GDP8.4萬美元(約新台幣255萬元),IMF分析指出台灣憑藉強大的科技和半導體主導地位,晉升亞洲前五名。而台灣的鄰國韓國為6.5萬美元(約新台幣198萬元),日本為5.47萬美元(約新台幣166萬元),這兩國分別排名在亞洲第9和第11名。
Ractopamine wrote:
民進黨執政期間
邦交國下滑…外交部預算增109億 學者憂恐成「外交大撒幣」
2025-09-27 18:28 聯合報/ 記者
李人岳
/台北即時報導
立法院預算中心發現,115年度外交部主管預算,較上年度追加預算前增列109.2億元,不過我國近5年邦交國數下滑,國際組織聲援國家數亦未顯著增長。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認為,外交工作「天高皇帝遠」,若內控不夠,或被政黨政治力介入,有可能變成「外交大撒幣」,且國會也恐怕難以監督。
曾經擔任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的黃奎博指出,外交部預算的增長必須有實際需求或實質績效作為爭取的理由,否則很容易被立法院從監督、節約的角度予以刪減。明年度外交預算比上年度追加預算前增列109億元,總數為415億元,增幅竟達35%左右,難免引起注意。
他指出,外交工作的實際需求例如增設或購買駐外館處、加強對外合作或援助、提升國際交流頻率與內容、進行邦交爭奪戰等。這方面必須以趨勢預判與業務前瞻去說服立委,有可能是基於專業研析,但也有可能是「作文比賽」、言過其實。黃奎博直言,如果都以「跟邦交國及理念相近的民主盟友加強互動」去包裝巨幅增長的預算,說服力顯然太弱。所以,一定還需要實質績效,作為基礎。
黃奎博說,「實質績效」主要聚焦於是否能維繫邦交國、升級非邦交國關係、提高國際參與、執行便民護民任務等。
從蔡英文政府開始,邦交國數從22個大減至12個,跌幅度高達45%,賴清德政府迄今未能增加友邦數,遑論兩任政府均未見認真檢討、究責的作為。至於升級非邦交國關係,蔡、賴政府有進展但也有退步,而且,不能以所謂理念相近國家官員或民代零星的口惠支持當作重要指標。所以,恐怕這兩方面的績效難以輕易讓多數立委信服。
至於提高國際參與的實績,近十年來,未能維持原本馬政府在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的有意義參與,國際刑警組織的相關協商也卡關甚久,而在協助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上,因為數量過多、重要性具主觀性,較難公允地計算績效。另外,因為缺少正式邦交,外交部在執行便民護民工作時雖然辛苦,但成績呈現較為零星。所以這兩者也難作為說服立委同意大幅增加預算的實績。
黃奎博指出,即便明年的外交預算「只」增加50億元,以外交部目前的人力與業務綜合評估,恐仍難合理支用。他直言,外交工作因為「天高皇帝遠」算是良心事業,加上一般民眾又很難知悉箇中細節,如果外交部內控力不夠,或被政黨政治力強力介入,過大幅度增加的預算將有可能變成「外交大撒幣」,屆時立委能否揪出弊端,尚在未定之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