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1132 wrote:(想像報價)不就你們...(恕刪)
核三停下來多久?越久就越貴。
例如核四,大概需要1500億臺幣,
核三停下來多久了?
再來説一次,不要反復追問這個問題
你連能不能重開都不知道,難道前置條件還沒決定就開始估價嗎?
一號機在2024年停機
二號機在2025年停機
剛剛問了Perplexity,兩臺機器都在2年内,預估最高600億左右,最大的開支不是修復,而是核燃料重新購買。
當然,這個數字不負責任,因爲全部需要重新檢查,人員培訓等。
二號機很可能只需要幾十億即可開工發電。
但是再重申一次,你沒有先決定是否重啓,不用談價格。
如果價格實在太貴,全壽無法攤平,那麽可以再議是否重新啓動不是嗎?
真不知道你在糾結什麽。
順手把預估回本的資料一起丟給你,供你參考:
1. 成本與發電收益的簡化計算
假設依我剛剛推估的 300–600 億新台幣重啓成本:
核三規模:兩部壓水反應爐,總裝置容量約 1,940 MW
容量因數(核電常見值):90%
年發電量:1,940 MW × 0.9 × 8,760 小時 ≈ 1.53 萬 GWh
台電平均售電單價(含大用戶與住宅混合,抓 2.5 元/kWh):
年營收 ≈ 1.53 萬 GWh × 2.5 元/kWh = 382 億元/年
2. 回本期推算
如果重啓花 300 億:理想狀態下不到 1 年就能回本(純營收計算,不含燃料與運維成本)。
如果花 600 億:大約 2 年左右回本。
若加上燃料與營運維護(核燃料約 10 億/年,O&M 約 30–50 億/年),回本期會拉長到 3–5 年,依電價和運轉狀況而定。
這個回本速度在能源投資裡其實很漂亮——燃氣電廠通常 10–15 年回本,風電更長。
3. 關鍵不是能不能回本,而是「能不能運轉夠久」
核三現在已進入除役法定程序,要重啓勢必要修法與重新取得執照,這是高度政治議題。
如果好不容易花了 500 億重啓,結果只讓它跑個 5–10 年就又被政策關掉,那投資就不划算了。
商業上要確保回本,需要:
延壽至少 20 年(國際延壽案例多數到 60 年甚至 80 年運轉年限)
穩定的電價政策
沒有頻繁的政策反轉
💡 結論
如果政策保證延壽 20 年以上,核三幾乎肯定能回本,甚至在 5 年內就能收回投資並開始賺錢;
但如果政策不穩,隨時可能被提前關掉,那這種投資對民間資本來說風險太高,除非政府全額承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