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的案例增加!若篩檢量不增加,是否變成可防可控的假象嗎?

Mobilco1 wrote:
我覺得先從前幾天防疫(恕刪)


有很大的意義
防疫中心不說罷了

擴大篩檢代表默認社區感染存在, 策略改成早期發現, 早期隔離, 降低傳染數
阿中的疫調政策, 都建立在一個假設, 那就是全部都是境外移入,
像新冠這種無症狀的,
阿中這種只做防堵外圍, 不做減災處理, 真的是心臟很大顆, 在玩豪賭



陳時中鬆口:社區感染恐難避免要防大爆發| 我嚴防新冠肺炎 ...udn.com › 要聞
2020年3月5日 - 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在立法院答詢時明確指出,長期來看恐無法避免社區感染,目標是保持確診案例「平穩可控」。至於大型集會能否舉辦?陳時中 ...

阿中部長嘴上鬆口, 行動卻是反著做,
中時順應阿中部長3/5的言論, 提出社區感染的可能, 是否要擴大檢疫以免假像產生
阿中部長卻把中時的疑問轉化成民粹式的攻防
阿中部長只准自己說, 不准他人問?
joey888 wrote:
天啊!!!不認真看來(恕刪)


沒錯!! 一堆人附和台灣人民日報三民治的觀點耶,

還是認真看清楚一點好喔......
台灣防疫相對好主要的原因是百姓危機意識高,台灣人戴口罩的比例在平時就已經世界之最,加上政治因素兩岸往來大幅度減少,所以擋住了第一波大陸輸出的疫情,現在進入下半場,大陸以外地區成了疫情輸出國家,台灣要擋住第二波攻勢就困難許多了,而且台灣的篩檢數量也是比較少,從國外趴趴走回來的人不一定有足夠的篩檢,幸運的是民間反對國外旅遊的民氣可用,台灣要關閉國境不困難,至少可以鎖國躲過第二波攻勢。
Mobilco1 wrote:
記者問:
歐美每天出現幾百幾千例,今天也首度出現2位數的確診而且都是境外移入的個案!
部長也在立法院說到以後台灣的案例也會持續增加,我想請教說我們現在台灣已經準備好了嗎?
如果我們也一天之內超過2位數甚至3位數案例的話,我們的醫療體系有沒有辦法負荷,那還是說我們現在還是要持續透過以控制篩檢量的方式,每天維持6、700件的篩檢量,不讓確診總數增加,呈現出台灣現在還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嗎?(恕刪)


是哪家報社? 記者姓名??

這記者邏輯很差,我們現在還是要持續透過以控制篩檢量的方式? 從何推論或是得知是"控制篩檢量"? 沒講如何推論,直接跳結論"我們現在還是要持續透過以控制篩檢量的方式",這邏輯我也是醉了~ 民主不是這樣給妳亂用的~

呈現出台灣現在還沒有社區傳播的假象嗎?
指揮中心有說一直都沒有社區傳播嗎? 記者自己腦補了...
macross_sato wrote:很簡單的模型問題。你面對無症狀帶原感染者, 台灣有沒有可以去查新聞稿這些案例有幾例。 
當你無法提出適當篩選條件去做風險分類以防止醫療崩潰時,
唯一兩件事就是暫時國境封鎖,不然就是社區採檢.
 
因為以簡單SEIR模型來看,要阻擋S變遷為I的途徑, R0已經固定, 唯一能減少的方法隔離。
而隔離在國境,再者就是社區檢疫, 再做隔離。 不然沒辦法將R0消除掉。
這是院內感染防治,與公共衛生著眼不同之處。對於隱性帶原者進入國內,是會因為傳播途徑不同造成追蹤斷點。這尤其在帶殼的病毒尤其困難。 因為接觸無法追蹤,你無法完全掌握每一個足跡點上有多少人
摸過病歷摸過的地方。
 
但是,應變官莊人祥指出,除了尚待臨床診斷的個案以外,目前確診病例中,輕症加上輕度肺炎者占逾8成,重症比例偏低;若單看肺炎症狀而言,輕、重度肺炎症狀的病患共占34.61%,其餘高達6成5的比例,未出現任何肺炎症狀的患者。
 
 
 
注意無症狀15%, 要怎麼篩檢? 與隔離停止R0乘下去?????
 
而目前須合社區監測通報建議採檢對象條件,包含:
1.發燒/呼吸道症狀個案,且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或接觸史。
2.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
 
以條件一與條件二來分析, 條件一如同一月,二月配置。 條件二是群聚現象開始後。
當你用了這兩條件要如何處理無症狀15%??
 
陳副總統介紹:他和兩位外孫算出如果沒隔離,一個被感染的同學會傳給3個同學,傳染病就會是1傳3,3傳9,9傳27,傳到第10遍,就高達59049人;但如果每次被感染的3個同學,都有1個被隔離,兩個沒隔離,傳到第10遍,人數就只有1024人。
 
所以台大公衛二月份就呼籲過, 要主動去取樣做監控。
 
你不入境全先隔離,或全採樣, 完全篩出這15%, 又不願意在社區主動採檢,難到是在把副總統說的話當耳邊風???
 
所以很矛盾阿!
 
更何況,別棟樓提到 :
病毒存活在倖存患者體內的時間中位數(median duration)為20天,最短的天數為8天。最令人震驚的是,在某些情況下,該病毒存活在倖存者中的時間可長達37天。
 
條件一,條件二如何處理???
 
 
如我在49樓所言,我能理解為何有人希望能擴大採檢標準
或者說,希望有關單位能有更多更好的措施,好因應日趨嚴重的疫情狀況
但也是在49樓說的
換句話說,任何標準的訂定、放寬或限縮都必須得嚴謹並考量到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得以負荷若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就實施現階段未必能負荷或是非必要的措施及採檢標準
只會白白浪費有限的資源,甚至可能導致台灣走進死局
綜上來說,有關當局勢必會釋出更多的措施
前提是狀況確有必要,且本國的防疫能源確能負荷
而目前看到最新的是非國籍者限制入境,本國籍者入境一律需居家檢疫14天
證實了指揮中心仍實時運作中,相關法令及措施也因應狀況行即時,甚至超前的戒備
那當然,要戒備到什麼程度才算合理
百人百意見,這邊尊重
 
是說文回到一半就看到新聞說今日新增23例,台灣目前的案例正式破百
指揮中心會對此出什麼招就再觀望吧
 
ooo8888 wrote:這很817 可以體諒(恕刪) 
對欸,今年總統票我是投給蔡英文
宋我認為在能力上是足以勝任,但理念不合,所以PASS
韓則是能力不足,理念也不合,PASS
蔡能力足以勝任,理念契合度也高,最後就投她了
若在6月時疫情有趨緩,且罷韓確定成局
那韓也會從我這裡得到一票
 
coffeejulice wrote:開始改口說口吻不對
是怎樣? 阿中是小寶貝罵不得
搞砸了罵不得?
kmt搞砸罵kmt, dpp搞砸一樣罵dpp
在我16樓的回文中提到中時記者的提問是滑坡謬誤式的提問
在41樓的回文中說到中時記者的提問方式與內容並不合理,因為其充滿了滑坡謬誤
我補上藍字的部分,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了
這部分如果真的看不懂,煩請指出,可以再討論
 
另外誰搞砸了就罵誰,個人自由
就像這位中時記者在提問時搞砸了
所以我譴責她,但也體諒她
若你認為有誰是搞砸了還罵不得的,不妨說說這人是誰,他又搞砸了什麼
因為以本串討論來講,搞砸了的是這位中時記者,但她已受到譴責,並非罵不得
你自己在那胡扯什麼滑坡
中時說的就是你有能力檢測就該主動擴大,
不要滿足於那自己設定的假象
只靠旅遊接觸史匡列, 前提假設是沒有社區感染才可行
明明有查不出源頭的, 阿中也同意可能社區感染
動作卻是堅持不擴大篩檢(不承認社區感染可能)
關於滑坡謬誤,這邊再提供一次說明的連結
滑坡謬誤-維基百科
滑坡謬誤指的是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
但卻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從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
那中時記者的提問在我看來確實符合在每個環節過分強調因果關係,導致得出不合理的結論
意即中時記者的提問出現了滑坡謬誤
若你認為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在胡扯,那也OK,理論上尊重個人的看法
 
至於要不要擴大篩檢,或者擴大追蹤
一來可以參考我在49樓,或本樓前段提供的說法
二來我建議防疫的例行記者會可以先好好看過一遍再來說
Youtube上都有完整影片可供觀賞
若看完後你還是要堅持指控指揮中心只滿足於自己設定的假象且不作為,那我們再來討論
中時一問, 馬上政治反應, 先扣帽子, 拉醫護來坦
你倒說說, 中時哪個字提到醫護不努力, 明明質疑的是指揮官的指揮
阿中為了自保, 硬把醫護扯進來當打手
我只看到阿中政治力>>陳其邁政治力
政治算計又狠又準
這段其實可以直接套用我前面的回覆來講,但我還是再講一次
中時記者以錯誤的結論進行提問
並試圖將錯誤的結論偽裝成實際狀況
指控有關單位 "製造假象"
這確實就是扣帽子、貼標籤的作法
因為實際的情況就並非如此,中時記者的結論也充滿錯誤
 
陳時中的回覆在我看來,已經算是非常有風度的打住了
這個假象這句話我覺得你這樣講是不對的啦
這有科學的證據在做所有的這樣的疫調
你這樣講對疫調人員是不公平的
紅字部分是陳時中的回覆,那總得來說
一邊是科學根據進行的疫調
一邊是中時記者腦補的假象
觀者要如何評斷及反應,隨意
我個人是比較相信有科學依據的事
 
那明顯已經偏題的部分我就略過了
最後,我也不知道中時記者哪裡有提到醫護不努力
我也沒有提出過中時記者指控醫護不努力的論點
如果你找到了,煩請提供
 
最後的最後分享一段一線醫護人員的PO文,望各位明白她們的辛苦

那雖然原文是公開的,但保險起見ID的部分我還是先碼掉了
若你想直接從臉書觀看此篇PO文,發個訊息給我,我可以提供連結
今天的100個出來了....時中還是沒有回答問題...
joey888 wrote:
天啊!!!不認真看來(恕刪)



天啊!!!!

綠腦 我真是見識了!!!
peterpumpkinkimo wrote:
今天的100個出來了(恕刪)



什麼問題???

玻璃心嗎???
這是3/3防疫中心周志浩的回答:
目前台灣的檢疫量能可以檢驗2450件,接下來很快就可以達到一天檢查3000件,現在每一天大概檢驗6、700件中,除了偶爾會發現一件陽性外,其他都陰性。
「盲目篩檢要衝1、2000件很容易,但沒有意義」,周志浩表示,現在篩檢的範圍已經擴的很大,不用有旅遊史,只要經過醫師第一線的篩檢及專業判斷,加上調查有可能感染的跡象才會做檢驗,這也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
昨天大幅新增病例後.記者提問的也是希望接下來能提高篩檢量!避免造成:
若篩檢量不增加,是否變成可防可控的假象!
Mobilco1 wrote:
這是3/3防疫中心周...(恕刪)

記者的問法是沒經過大腦吧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