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很多人好像不知道中國和台積電的差距?

六七年前,兩岸的面板製造差距也是被這樣描述的……
台G是不需大量人力的產業(勞力密集),他要的是腦力,而大陸特產是人力,因而無法派上用場,至少幾十年內是無法栽培出大量的腦力,就是有他們也都不愛留中國

arjigo wrote:
問題在於台積電根本就不是台灣公司,
是外資佔股超過80%的外商,張忠謀是美籍的高階經理人,賺的錢大多被外國人拿走,
在台灣有大量雇用與繳稅,對電子業群聚與外銷出口有相當大的幫助,
但也是高耗水電與傷害環境資源的生產模式,台灣這個島與台積電互不相欠,


當時張忠謀要成立台積電時,

需要資金,

找了很多大廠,

只有飛利浦願意提供大量的資金,

但是要求持股要過半,

飛利浦當時在半導體上還有很多技術與專利.
很多人好像不知道張忠謀本人就是中國人
祖籍浙江省,美國念書工作,目前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重國籍。
DANTELIU wrote:
最有名的就是孫堉璿帶領著學生的一年內恢復全台灣電力。


孫堉璿?

這我覺得不可能,
孫運璿有工程背景但是是做管理,
沒有技術能力,
學校學生只有基本技能,
最多只能幫忙而已,
日本當時在台灣做的發電工程中,
日月潭發電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
被炸毀的話,
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不太可能修復的.

google查一下其他的描述比較合理,
台電公司協理 退休的 朱江淮,
在戰前就在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任職,
有參加日月潭電力建設,
日本當時規劃的發電建設他都知道,
是他跟孫運璿說修復的順序,
以及接下來的電力建設規劃的.

當時還有大批的日本技術人員留下,
日月潭發電廠是用美國的技術與零件興建的,

因此戰後的修復是包括
台籍,日籍,美籍,中籍,學生 都有的,
其中是日籍與台籍的技術人員最多,
日籍技術人員直到1949年後才回去日本的,

這種說法比較合理,
日籍與台籍的技術人員本身就參與戰前的電力建設,
戰後才有可能快速修復.

那孫運璿帶領學生恢復台灣的電力的說法是沒錯,
但只是實際狀況的一部份而已.

孫運璿主要還是在管理與規劃上,
像是籌錢,人力規劃這種工作.
t101nw wrote:
台G是不需大量人力的產業(勞力密集),他要的是腦力,而大陸特產是人力,因而無法派上用場,至少幾十年內是無法栽培出大量的腦力,就是有他們也都不愛留中國
可笑!
中國在重要論文,專利申請都已經世界第二!
美國都出重手打壓中國了,你還以為對岸只靠勞力?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