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大停電滿周年… 不缺電? 賴揆沒說的真相
報載行政院長賴清德十三日邀請工商業界代表一同參訪台電林口電廠,即便業界領袖當場要求政府重新考慮使用核電,賴揆仍於致詞時表示,「二○二五年非核家園是既定政策,再生能源足以填補核能發電,台灣的電絕對夠用」。事實上,賴揆上個月接受電子媒體專訪,談到五缺的缺電問題時,便已抱怨「剩的不夠多,把它渲染為缺電,而且大肆渲染,甚至影響民心、影響投資,這個實在是不必要。」
執政黨習慣性推卸責任已非新鮮事,但把民眾與工商界對缺電的憂心,歸責於所謂的「渲染」,只能說政府的鴕鳥心態已到無堅不摧的地步了。試想,如果沒有經歷去年的八一五全台大停電,如果沒有經歷今年五月以來因降壓供電所導致的頻繁跳電,民眾會如雪崩般地對政府的能源政策失去信心嗎?
政府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發電,尤其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想要完全取代基載核電,非得搭配大規模儲能設施不可。對於幅員廣大且水力資源充沛的國家而言,這個問題不難解決,歐洲國家如瑞典與德國,均可透過抽蓄水力設施的大量建置,達到儲能的目的,遇到發電過剩或是供電不足的情形,更可透過歐陸電網加以紓解。
反觀台灣,我們已經沒有腹地可供增建大量的抽蓄水力設施,更沒有鄰國電網提供任何支援,適用於台灣的大規模儲能裝置只剩技術尚未成熟的超大型液流電池或超級電容。據此政府更應透過「以核養綠」,一方面繼續使用穩定且便宜的基載核電,另一方面則穩健、不躁進地擴充再生能源,同時提升相關研發的經費規模,以加速儲能技術發展。為有效抑制碳排與空汙,以核養綠才是將火力發電的裝置容量控制在可接受範圍的有效作法。
至於賴揆口口聲聲強調的不缺電,到底真相為何?為消除民眾的缺電疑慮,賴揆曾說,明年開始從北到南,包括林口電廠、桃園大潭電廠、苗栗通霄電廠及高雄大林電廠都陸續並聯後,明年有把握備用容量率可達十五%,達到社會要求。
事實上,明年新增機組只有林口新三號機與通霄新二號機,大林新機組早在今年加入實質發電,大潭新八號機則規畫在民國一一一年才會上線,而這還是工程進度嚴重延宕的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依然準時完工的情境下方能達成。其實,賴揆的宣示中遺漏的是,明年有大林五號機及協和一、二號機等三部火電機組必須除役,新增機組與除役機組的裝置容量相抵後,也不過增加廿萬瓩的裝置容量。請問賴院長,明年的備用容量率要如何從今年的十%以下提高至十五%以上?
八一五大停電事件已滿周年,想要以綠廢核的政府在面對再生能源及相關儲能技術發展進度嚴重落後時,端不出任何具體有效的作法來解決眼前的缺電問題。目前供電占比超過十%的四部核電機組停止運轉日,有可能便會成為供電災難的開始之時,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kantinger wrote:
跟威權體制那有關
第一位停建核電廠的不就經國先生嗎?
1982年因遭逢第二次石油危機,用電需求減緩,當時電力過剩逾30%以上,經建會主張電力過剩應暫緩核四招標,1985年趙少康等55位立委聯名要求暫緩停建核四、監察院也要求重新檢討核四必要性,因此當時的行政院長俞國華在行政院會作出暫緩核四動工的重大決策。
1985年前後的國內外環境使然,蔣經國雖認同俞國華所下暫緩核四動工的決策,但台電人回憶,當時蔣經國一度還要推動「屏東計畫」,亦即在金門、馬祖各推動一座小型核電設施,由此可見,蔣經國並未反核。
來源
tw2mo wrote:
1982年因遭逢第...(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4%B8%AD%E7%99%BC%E9%9B%BB%E5%BB%A0
198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成長、用電需求激增,急需新設電廠補充電源。
1986年開始,建廠基礎計畫
第一期工程從1989年至1992年完工運轉
怎麼那時間停蓋核電廠蓋火力發電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