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Lin0423 wrote:
歷史的結果包含了貪婪的資本家運作
而不是政治家或經濟學家的初衷
我所說的是,文明的初衷不再淘汰弱勢
政策的初衷更是在扶助弱者
經濟政策的初衷
不問葉倫,彭淮南等人
去問歷史學家?
恐怕歷史學家也會告訴你
是 資本家的貪婪 扭曲了文明的初衷
另外,你也可以去各大政治人物的個人網頁看看
看看他們是要關懷弱勢,還是要淘汰弱勢?
人有私心就都是貪婪地~或多或少程度問題
有能力有機運就會成為資本家
沒能力沒機運也在找機會候補
有動力來源就會有做法
就是人與人之間競爭
怎麼會將各大政治人物的個人網頁當成唯一真心話...
"政客"可以用錢砸出一千個網頁寫出一萬篇關懷弱勢主張
可以編造一億個理由將私利包裝成公義政策尋求支持
這對眾人沒有實質意義
只對其利益有直接關係
這話不是打翻一船人也不是否定
只是強調老話一句靠自己才是最好
只談理想初衷不顧現實與可行作法
大的遠的不談光說你自己
假如基本生活需一塊
你賺一塊是準備分給隔壁只賺五毛小明與不事生產老王多少?
還不是要賺以上才有資格論分配
而要賺一塊以上
不就是從別人身上順便淘汰與你相比為之弱勢的他人而來...
政治經濟學能不能告訴你
該如何運作能無中生有變出實質東西來?
不就是借子孫錢或跟他人他國競爭取得?
你有什麼好選項可讓自己一直"多"其他人卻完全不用"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