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轉載:踢爆《今周刊》清大屠夫報導原來是場騙局


yen5214 wrote:
+1
誰真誰假根本不...(恕刪)


重點是你都覺得真假根本都不重要了
重點是你都不重視事實了

政府什麼要重視社會問題
因為社會有問題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以你的邏輯來說也不重要了

yen5214 wrote:
一樣的道理誰又能確定...(恕刪)


在PTT那篇真偽難辨的文章出現之前
今周刊早就發表記者會
說明他的報導是"三合一"的方式
就算沒有這篇PTT的文章
他也已經告訴大眾
這篇"新聞報導"(如果這樣也算的話)是這樣做出來的
有沒有PTT這篇文章一點都不重要
請搞清楚重點好嗎??
我相信大部分人不反對討論經濟問題
但身為媒體這種作法就是不對阿!!
該被檢討的就是作法,如此而已

七七三 wrote:
這是三合一式報導
當...(恕刪)


原來如此,那麼我們繼續看看後續的發展吧。
但我覺得並非完全非事實,台灣目前的確有人力外流現象,經濟部、勞工局
每天拿啃老族來擋駕,說現在有多少工作都沒有人願意做,但很多工作都是
餐飲服務業基層端盤子、金融業業務人員(保險業務、理專)、房仲業的業務
人員...
你要求讀企管、國貿、財金、設計學院、工學院的畢業生都去做這些工作?
沒道理吧!!請把職缺分類數量列出來,再將台灣畢業生科系及學歷分項及
人數列出來,缺工真的是正常的。更何況是碩博士畢業生了,不要說畢業生
眼高手低,難道貸了那麼多學貸、一邊還要付房租、一邊還要吃飯,去找一
個只有兩萬二的工作?不肯做還要被人罵說是草莓?我相信是真的有人為了
錢才去澳洲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一舉兩得當然要去試試啊!有錢賺還
可以去國外見見世面,回來還可以說自己是去壯遊有理想有抱負,這就是台
灣的狀況啊,不然為何去澳洲人數爆增?純粹大家都突然對自己的人生有想
法了?真有趣的現象啊...

wucl_2008 wrote:
..遠因,個人以為有兩個:這10年的產業發展失利,與李登輝主政時期李遠哲所推行的教改後遺症.

產業發展失利:
這10年的產業發展失利,沒有培養出台灣現在可以仰賴的企業與產業.
如雙D,太陽能,led等,10年時間證明產業發展是失敗的,
而失敗的原因,除了政府產業政策錯誤,更多是企業主自己本身的選擇,
重代工,輕研發,品牌與專利,在這幾年的國際市場中競爭中,台灣這些產業逐漸處於下風,
產業發展失利,所帶來的產業就業機會自然減少.

.(恕刪)

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環保"扼殺了許多產業.也嚴重阻礙國家發展.
說是要凸顯台灣的經濟現實,結果其實新聞裡講的現實根本不存在,那到底是要凸顯甚麼
根據我不高的國文造詣,這個好像不該叫凸顯現實問題,應該叫危言聳聽。
超無聊的 wrote:
在PTT那篇真偽難辨...(恕刪)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es/0916/821_cover.html

全文在此
三合一就是說這是3個人的故事
然後呢??

反正如果今周造假,他們的確有錯
ptt文章是真是假誰知道
就這樣~
真相在這裡是討論不出來的,我們都不是當事人,根本毫無證據

重點還是回歸台灣經濟問題吧!!!
過去景氣好的時候
誰在乎過這個??
主因不就是經濟差以及所得分配不均嗎
你說外面的陽光依然~~http://blog.roodo.com/onlymusic/
yen5214 wrote:
http://www...(恕刪)


今週刊是媒體,媒體要報導的新聞,必需是事實,不能是推測當然更不能是故事。
這難道不是共識嗎?

封面用清大畢業生去當台勞的慫動標題,真的符合事實嗎?
三合一又是怎麼合法?

記者會中叫大家別關注這些個案,要關注他們提出的"現象"
可是陪同參加記者會的當事人卻說他們和外勞很不一樣。
"他們出賣勞力與外籍勞工不同,可選擇埋頭工作,不想的話也可當度假,自由、彈性高,強調不後悔去打工,認為不但能開闊眼界,結識朋友,還能賺錢,一舉數得。"

那,什麼才是真實?

大家都不反對要關注經濟問題。
但不能是這種方式。
環保是基本態度...如果為了經濟搞得台灣不適合人居住
那意義何在?爽到那些賺了大錢移民國外的有錢人罷了...
這事件應該分兩邊講

1.台灣媒體的荒誕,記者的素質,可以假裝採訪內容是A,卻內容寫B,沒有法可管嗎?可以這麼正大光明的寫出不正確的新聞給大眾看嗎?主管不求證嗎?

2.台灣的確有非常嚴重的經濟與就業低薪問題,這可以探討與研究的議題非常多,難道不能正大光明的寫一篇?要凸顯也不是用這種手法,這是騙局。


我很多媒體朋友紛紛退出記者這一行,就是覺得,現在跟人家說是當記者,感覺非常丟臉~~~


leo01018 wrote:
清大生淪屠夫 今周刊...今周刊》的總編輯謝春滿、撰稿人也在16日召開記者會,強調這篇報導並非杜撰,而是為了保護3位當事人,所採取的「三合一」報導。


Google: 今週刊 三合一

今週刊自己都已經承認是重編過的三合一報導, 為何很多人無法忍受之前的"組合牛肉"卻能忍受雜誌的"組合人生"? 不都是誠信問題嗎? 如果沒人爆料週刊會主動註明"此為三人經歷濃縮"嗎? 就像濃縮果汁或者泡麵上的參考料理圖片?

台灣經濟結構有問題絕對應該檢討, 但是無可否認媒體亂象也需要檢討.
01乃嘴砲者的天堂, 取暖者之地獄. http://tw.mall.yahoo.com/store/flowers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