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isoso wrote:
我想你也是相關人士...(恕刪)
時間是2017年,做圖是用自動原始與手動測值
比對方式有兩個,一是取有自動採樣的日期,截取對應日期度的自動原始值,你可以找找同樣年份資料做圖,看回歸方程式與R^2是否如圖所示。
另外一種是趨勢圖,取的是有自動採樣的日期,截取對應日期度的自動原始值後,代入環保署的回歸方程式,以相同日期做出兩條曲線,看區線吻合度。
環保署的回歸式,請參考這份文件





你可以自己驗證環保署的資料與這份文件是否符合。
本文樓主貼的結果與我查證結果根本不同,其原因我在另一篇解釋過,我實在懶的再打。
環保署的問題確實存在,有很多研究者的論文都可以參閱,但是環保署不一定願意改,就如同美國,它的AQI還是以24小時手動採樣的值當標準,就算是採用nowcast系統,也只是採用12小時加權平均。英國DAQI同樣是24小時平均值在算等級,為何全世界都知道現在手動採樣數值會有15%低估,卻還仍繼續使用這種方法?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你去WHO看看它建議的PM2.5標準採用的論文年代,當時的採樣技術是哪種?
使用新方法,標準就不同,現在的環保團體連AQI跟DAQI的標準都可以拿來誤導人,一直散播環保署改標準的謠言,這種標準值改變的事就更不用講了。
再者,很多學術研究與環保專案,使用的採樣方法會隨著新方法的改變,淪為僅供參考的數值,新的研究與過去的研究站在不同的採樣技術上,數據的比對會出什麼問題,應該不用我特地說明。
環保署有環保署的問題,事實上很多時候環保署真的是食古不化,但是那不是我回文的重點,十幾年前上環保署,當時直接argue他都沒用了,在這講跟屁一樣。
我的回文只針對兩個點,第一是錯誤的統計方法,第二是錯誤的規範標準。
指出錯誤,不叫幫環保署護航,數據的比對很簡單,照我說的做一張圖你就知道問題在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