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中韓FTA正式簽署9成產品將進入零關稅

economic wrote:
目前看起來唯一比較樂觀的是台灣總勞動力要開始下降了,且看起來下降的會相當快,工作機會上升不了,但勞動力供給下降也可以改善薪資的

是的,根據人口統計跟結構分析,今年正是最高峰,
根據估計今年開始每年勞參人口會減少18-20餘萬人。
在下一直認為今年很剛巧是個高峰滑落的轉捩點。

您提到因為供給下降而改善就業狀況與待遇,
也許只從這一塊看這個說法是合理的。
然而如果加進其他因素,例如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出口貿易量滑落,
再加上這棟樓在談的一些區貿間的排擠效應,在下目前還是很難樂觀看待,
恐怕關鍵在於是否有因應得宜。
現在不負責任地先這麼說,目前還沒能從日本這個前車之鑑身上看到,
他們經歷了少子化與老化幅度之大之快,有因為人力供給減少助於薪資增長。
反而相反地,日本一直在要通縮不通縮的邊緣,資方與勞方都在萎縮的惡性循環。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一直沒有被拉進來看,
當經濟規模慢慢變小了,有些原本為了應付這麼大規模而超編的人力是否也需要調整?
例如前些時日關心到五年內國中小體系就可能會有1-2萬名超額教師,
或者其他同樣處於過度密集狀態的門市/業務員等,
從某些特定產業開始,由於需求減少釋放出來的多餘人力,
他們也可能會對原有的就業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而如果他們衝擊不了,沒有辦法被吸納安頓好,消費力道也許也會受到影響。

不知道,只是想到講講,笑。
peng321 wrote:
對日韓不熟純憑印象...(恕刪)


我自己對日本的觀察是匯率的確有些幫助到日本的外銷產業,但日本企業策略和經營的型態也要同時觀察
日本的外銷企業還留在日本的其實已經不高了,能國際化又以外銷為主的日本企業有些主力的生產基地不在日本國內,雖然日本企業的附加價值算高,但是在國外的生產基地是以當地的貨幣匯率經營的,只有在最後計算利潤時換算成日幣入帳,日幣的貶值對實質的幫助恐怕沒很大,這點可以觀察一下日本還在國內的外銷企業擴張狀況,獲利確實增長,但對國內新增的就業機會上升卻不如預期,理論上應該受益產業要擴大規模,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點在日本很不明顯
日本也是以服務業提供最多的就業人口的,比例其實和台灣類似,服務業的就業比例超過60%,日幣貶值除了旅遊業之外,大多是衝擊的,整個貶值並沒有明顯的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那薪資水準自然不會有明顯上升,那消費當然就不會有明顯增長,且日本跟台灣企業類似的是價格的轉移困難,都是變相的方式漲價(改包裝、減少內容、重量、甚至品質這類)
外銷企業的策略也有點特別,以台灣經驗來說是降價搶市佔率,但這個在日本外銷企業不太明顯,且增加的獲利用來擴大生產規模的動作也不太明顯
另外是外銷產業的債務處理,日本外銷為主的產業很多往年虧損非常嚴重(SHARP、SANYO、……),開始轉虧為盈蠻大比例先還債

日本自己內部由於企業經營的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拿跟台灣比,台灣的經營成本比日本當地低很多的),跟台灣類似的是吸引外資的狀況很差(雖然和台灣原因不一樣),沒有就業機會的增加,那薪資、消費、……等都不會太理想的,更麻煩的是政府財政不知何時會出事,以成果看,日本貨幣政策的QE效果遠比美國差非常多

其實日本幾乎大多用日本製產品的,不會比韓國差太遠,除了奢侈品這些國際大品牌外,日本對自己產品算相當愛用的
安倍原本的經濟計畫我有看過,那其實是很多配套的,但是當時一看就知道很多在執行面上有大問題,真正做大概半套而已,現狀最大的麻煩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實已經沒空間了,而日本又不像美國有民間力量上升的現象,要知道這些政策動作在之後是有不小的副作用的

日本政策是消費當目標的,日本人口的內需是足夠的,只要消費能引發正向經濟循環,加上外資或進口品在日本的比例並沒有很大,能運作起來日本經濟就不是問題,BOJ一直很強調CPI目標也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雖然我看法有點沒那樣認同)

韓國的問題其實也很大,用個形容來說是政府能夠使用的政策力量幾乎用光了(資金支持、FTA、……),要知道這些都是會邊際效用遞減的,韓國看起來遞減很快,而這種以大企業為主體的政策風險很大很大的(尤其是韓國本身市場並不夠大,對外擴張如果有狀況會危急企業生存),韓國這兩年早已經沒有2010那段時間的銳氣了

韓國政策的副作用在國內檢討的壓力也非常大,刻意壓低的匯率讓國內CPI一直有偏高狀況,人均GDP高,但換算PPP並不高,資源分配的問題相當大,一樣的狀況是國內的就業機會沒有明顯增長,薪資也是狀況不太好,更麻煩的是韓國不少產業是規模大、市佔率也算大,但是利潤不太好,且韓國經營的特性是當經濟不佳時企業的決策比較偏向保住市佔率,這樣的風險很高的(可以看一下韓國大企業的債務水準)

韓國前幾年的不少大計劃都不成功(例如:仁川機場的航空城),這些大計劃耗費的資源很大,有成功那帶來的效益很大,沒成功那消耗掉的力量也不小

現在韓國的政策似乎想整個和大陸連起來,但是這種的不確定性太高了,且這是比較從企業的角度思考的,不太符合經濟政策思考的角度,我還不是很能弄懂韓國最近政策的邏輯,一直想拉大貿易額會不會太過了

我自己認為韓國的問題是政策和資源太大的偏向了貿易這一塊,但這個不是光靠自己就行的,加上韓國企業的經營特色,那風險偏大了

我自己對台灣其實還比韓國看好,台灣企業雖然不大,但是調整的能力很有競爭力,加上台灣本身資本是充裕的,債務狀況也相對不差,只要內部可以整合共識調整一下,機會不會比韓國差,但內耗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個人觀察,也很多缺失,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ternita wrote:
然而如果加進其他因素,例如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出口貿易量滑落,
再加上這棟樓在談的一些區貿間的排擠效應,在下目前還是很難樂觀看待


我自己是這樣觀察的
台灣的勞動力人口下降速度目前會比總人口的下降速度快(即使以高預估,總人口一年是少約10萬人,而您給的勞動力下降速度比這大很多),如果結構沒有改變,那勞動力需求的下降會低於供給的下降

關於貿易造成的勞動力下降我覺得這不確定性很大,但是台灣外銷為主的企業大多也國際化了,在台灣的聘僱人數其實並不算多,衝擊一定有,但總人數可能沒很大

eternita wrote:
日本這個前車之鑑


對這個我觀察點不太一樣,我沒覺得日本以前那是大問題,只是那個不是美國經濟習慣的作法(美國也不認同德國推的緊縮政策),不過日本很親美,硬是用美國那套作法不一定適合

eternita wrote:
當經濟規模慢慢變小了,有些原本為了應付這麼大規模而超編的人力是否也需要調整?
例如前些時日關心到五年內國中小體系就可能會有1-2萬名超額教師


這個得看勞動力減低速度和總人口減少速度相比,如果勞動力減低速度比較快,那只是需求點改變了而已,國中小體系會有1~2萬的超額教師,但老年人口增加的老人照護需求人力會上升,那結構上怎流動調整才是問題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貶值就對日本非常有利

能源在海外用外匯存底買不用日幣

升值外匯存底不會變多要出口賺

如果外資熱錢進去讓外匯存底變多不會比較好

日本能源花的錢多不就核電廠炸了

只能多花錢買能源對嗎?

kantinger wrote:
能源在海外用外匯存底買不用日幣

這樣說來,出口也不是日幣交易..

cckm wrote:
這樣說來,出口也不...(恕刪)


一樣的問題他問無數次了,回了他都當看不見,除非他問有點內涵的,不然我是懶得回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我自己對日本的觀察...(恕刪)


總經部分實在很沒把握...

對於安倍三支箭的做法
我傾向用新古典的解釋
可預期的無效

QE我認為是美國的專利
而美國這樣惡搞
實際上是在透支美元超然的地位
再這樣下去
美元N+1貨幣的地位我看是不保了

至於日本
經常帳赤字是很大的麻煩
2011~13 逆差有過半是因為能源進口
電費也因此上升百分之二十幾
QE就算有效益也被吃得差不多了
所以政府才會不顧反對
想要重啟核電廠

韓國的潛力快用盡了
我也有同感
但說台灣會好一點我就不這麼認為了
除了貨幣政策還有央行在扛著
財政政策被打槍的機會太大
政府幾乎是處於動彈不得的階段
所謂潛力 發揮不出來就沒有意義了
economic wrote:
只會比較差的,台灣...(恕刪)


回文談的是對面的紅利喔 比較現在還低於一個省級的規格條件跟扔一疊A4叫你回去簽的待遇 不太清楚還有什麼再低的可能
況且連巷口老王都知道現任政府是計畫性 系統性的削弱台灣的經濟 產業實力 台民失去經濟自主權後進而讓台灣長治久安 只要不擺爛的執行喊了多年的各項紙上計畫 也想不出經濟有比現在差的可能
遙想當年也曾期許馬可以加油 K黨不是沒有8成的支持度過 搞成這樣...嘖嘖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況且連巷口老王都知道現任政府是計畫性 系統性的削弱台灣的經濟 產業實力

都直接下這種結論了,還要談什麼經濟議題及策略???
不管啥議題,都出這個大絕,還有啥需要討論的???
cckm wrote:
這樣說來,出口也不...(恕刪)


對的

所以重點在外匯存底

所以日幣貶值對日本有利的很對嗎?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