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321 wrote:
對日韓不熟純憑印象...(恕刪)
我自己對日本的觀察是匯率的確有些幫助到日本的外銷產業,但日本企業策略和經營的型態也要同時觀察
日本的外銷企業還留在日本的其實已經不高了,能國際化又以外銷為主的日本企業有些主力的生產基地不在日本國內,雖然日本企業的附加價值算高,但是在國外的生產基地是以當地的貨幣匯率經營的,只有在最後計算利潤時換算成日幣入帳,日幣的貶值對實質的幫助恐怕沒很大,這點可以觀察一下日本還在國內的外銷企業擴張狀況,獲利確實增長,但對國內新增的就業機會上升卻不如預期,理論上應該受益產業要擴大規模,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這點在日本很不明顯
日本也是以服務業提供最多的就業人口的,比例其實和台灣類似,服務業的就業比例超過60%,日幣貶值除了旅遊業之外,大多是衝擊的,整個貶值並沒有明顯的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那薪資水準自然不會有明顯上升,那消費當然就不會有明顯增長,且日本跟台灣企業類似的是價格的轉移困難,都是變相的方式漲價(改包裝、減少內容、重量、甚至品質這類)
外銷企業的策略也有點特別,以台灣經驗來說是降價搶市佔率,但這個在日本外銷企業不太明顯,且增加的獲利用來擴大生產規模的動作也不太明顯
另外是外銷產業的債務處理,日本外銷為主的產業很多往年虧損非常嚴重(SHARP、SANYO、……),開始轉虧為盈蠻大比例先還債
日本自己內部由於企業經營的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拿跟台灣比,台灣的經營成本比日本當地低很多的),跟台灣類似的是吸引外資的狀況很差(雖然和台灣原因不一樣),沒有就業機會的增加,那薪資、消費、……等都不會太理想的,更麻煩的是政府財政不知何時會出事,以成果看,日本貨幣政策的QE效果遠比美國差非常多
其實日本幾乎大多用日本製產品的,不會比韓國差太遠,除了奢侈品這些國際大品牌外,日本對自己產品算相當愛用的
安倍原本的經濟計畫我有看過,那其實是很多配套的,但是當時一看就知道很多在執行面上有大問題,真正做大概半套而已,現狀最大的麻煩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其實已經沒空間了,而日本又不像美國有民間力量上升的現象,要知道這些政策動作在之後是有不小的副作用的
日本政策是消費當目標的,日本人口的內需是足夠的,只要消費能引發正向經濟循環,加上外資或進口品在日本的比例並沒有很大,能運作起來日本經濟就不是問題,BOJ一直很強調CPI目標也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雖然我看法有點沒那樣認同)
韓國的問題其實也很大,用個形容來說是政府能夠使用的政策力量幾乎用光了(資金支持、FTA、……),要知道這些都是會邊際效用遞減的,韓國看起來遞減很快,而這種以大企業為主體的政策風險很大很大的(尤其是韓國本身市場並不夠大,對外擴張如果有狀況會危急企業生存),韓國這兩年早已經沒有2010那段時間的銳氣了
韓國政策的副作用在國內檢討的壓力也非常大,刻意壓低的匯率讓國內CPI一直有偏高狀況,人均GDP高,但換算PPP並不高,資源分配的問題相當大,一樣的狀況是國內的就業機會沒有明顯增長,薪資也是狀況不太好,更麻煩的是韓國不少產業是規模大、市佔率也算大,但是利潤不太好,且韓國經營的特性是當經濟不佳時企業的決策比較偏向保住市佔率,這樣的風險很高的(可以看一下韓國大企業的債務水準)
韓國前幾年的不少大計劃都不成功(例如:仁川機場的航空城),這些大計劃耗費的資源很大,有成功那帶來的效益很大,沒成功那消耗掉的力量也不小
現在韓國的政策似乎想整個和大陸連起來,但是這種的不確定性太高了,且這是比較從企業的角度思考的,不太符合經濟政策思考的角度,我還不是很能弄懂韓國最近政策的邏輯,一直想拉大貿易額會不會太過了
我自己認為韓國的問題是政策和資源太大的偏向了貿易這一塊,但這個不是光靠自己就行的,加上韓國企業的經營特色,那風險偏大了
我自己對台灣其實還比韓國看好,台灣企業雖然不大,但是調整的能力很有競爭力,加上台灣本身資本是充裕的,債務狀況也相對不差,只要內部可以整合共識調整一下,機會不會比韓國差,但內耗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個人觀察,也很多缺失,僅供參考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