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soul6104 wrote:
BRT一直都是捷運不是嗎?
不是只有MRT才是捷運吧
噗,胡市長自己也說「你有看過有廁所的公車站嗎?哈哈......」
新聞連結 胡志強認BRT是公車? 市民怨:這到底跟公車差在哪
弄一個公車系統就能做到的事,花了大錢做美觀的站體,再裝上可能五年就需要淘汰的機電設備,號誌優先也跳票,然後就說這是捷運的BRT來呼弄台中市民,把人民當白痴。

還真無聊啊 wrote:
這位大哥 你講公車專用道和捷運化
就是現在的BRT吧 祇是蓋的不太好而已
是蓋得非常不好,BRT車道配置錯誤就是最大的敗筆,交通運輸的規劃是以整體的交通疏運效率作為整體考量,除了要增加大眾運輸的運量與效率,還要對原本的私人運具的車流影響最小,但是BRT的設計完全違背這個原則。
ericsword wrote:
BRT不就等於公車專用道加上捷運化嗎?BRT介於一般公車和MRT之間,這有甚麼不好,難道一定要走向極端的MRT或公車嗎?
再者公車捷運化不需要像BRT這樣花大錢,不需要蓋豪華的站體,不需要使用過個幾年就需要汰舊換新捷運級規格的機電設備,不需要買現在的雙截巴士,這樣可以省下很多錢,同時做很多條線的快捷公車讓路網更完善。
路網完善了,運量上來了,需要更大的運量,再買車再導入捷運規格的機電設備一點都不會浪費,而不是像這樣未完工通車,讓你全民免費公測一年!

豪華站體帶來的不只是面子.
它不用讓你眼巴巴地望著紅綠燈口那三五部公車來了沒?路線到底是幾號?
就算是公車老手還是得要在心底盤算一下搭這路快還是另一路快?
一次來三部,得要估計公車停車的位置,手上行李要拉著飛奔到它預計要停的地方,深怕下車乘客人下完就來不及上車了.
而且因為公車行駛混合車道,往往預計的到達時間要抓一個很寬的範圍.
可能在東別跟朋友約了5點在科博館見面,卻因為新光三越動彈不得,得要抓個半小時的前置時間.
或是從火車站趕著到榮總赴上掛號的時間,卻因為朝馬的黑洞而必須提早一個小時出門.
這些好處,都是平常沒有在搭公車的人所無法體會的優點.
===========================
另外就這幾個月的觀察,普遍的反對聲音是來自
1. 原本住市區,沒有習慣搭大眾運輸的人 -> 因為市區部份車道縮減,尖峰時刻塞車車龍更長
2. 原本習慣搭公車,但只坐固定路線的人 -> 因為公車改線,被強迫改變搭乘習慣
3. 原本住郊區,喜歡自己開車騎車的人 -> 因為郊區部分車道縮減,無法再在車陣中蛇形前進
實際上,大眾運輸是真的從市區人口身上拿回了一點行的權利沒錯,所以正市區住民覺得BRT害他們更塞的感覺,不能說沒有.
但這也是將市區人口過度集中所造成的高房價,有稍作舒解的作用.
如果開車出門塞30分鐘到百貨公司,和走路搭大眾運輸系統花一樣時間的話,大家或許就不用非得要往市區公寓大廈裡擠了.
===========================
再說公車免費8公里和BRT一年免費試乘.
或許,真如某些堅持人性本貪的網友所言,開始收費後,就回去開車騎車了.
這種人不是沒有,但不會是大多數.
家庭人口數多的要一同出門逛街,自行開車是方便且因為費用分攤所以有可能會比大眾運輸來得好.
但以單人或兩人來計算,因為私家車的道路就剩這麼寬,要為了省三四十塊的車錢而開著私家車擠在馬路上一小時,就如同為了每公升0.3塊的價差要漏夜排隊搶加油,卻忘了油廂最多只能加50公升一樣無稽...
一個月花幾佰塊錢搭大眾運輸,省了幾仟塊油錢車輛耗損,避過了幾萬塊的意外風險,多留了無價的時間和精力,加上一點點普通市民毫不在意的環保意識抬頭.
聰明的市民自然知道哪個才是真的省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