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nxu wrote:
蓋個核能電廠要四千億新台幣,其實這四千億可以有更好的用途,
拿500億研發洋流發電機,包括評估、創意徵集、建立組織、研發設計、製造樣品.....等。
如果量化生產洋流發電機,每台造價十億(含周邊配套),用3000億資金可以生產300台,發電量理應超過一個核電機組吧?
剩下500億除了做為維運基金外,亦可以做為業務推廣,想辦法賣到任何可以做洋流發電的地區、國家,
全世界最起碼可以賣幾萬台吧?每台三成利潤,可以賺多少錢?這等於是憑空創造出新產業,這才是藍海策略。
台灣的工具機業、電力、電子科技產業鏈完整,應該是有機會的,也是給我們自己及子孫機會,難道我們就只能做代工嗎?
當然洋流發電並非唯一,還有地熱、風力、太陽能...等,但台灣多雨、地熱不足、風不穩定,洋流對台灣最有利的。
這如果成真,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讓那些打嘴砲,沒實力的教授學者、假科研單位掌控了計畫!那就是場浩劫。
你講的這些,國外都有人在研究,但是都無法解決供電不穩定的問題。
洋流發電穩定嗎?要多少機組才能取代一個電廠的發電量?
這些機組的設置會不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
颱風、海嘯、氣候異常、魚群...等,有考慮到嗎?
這種長期泡在海水的東西,故障的頻率有多高?維修成本有多高?
你發電的成本如果比當地電廠高?你發出來的電要賣給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