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

世界地球日》綠能屏東 全方位拚綠色經濟

http://www.peoplenews.tw/news/4e8b3b6e-589c-44aa-af0f-760a80e6254d
【藍圖】煤礦州電力公司心聲:政府沒要求但客戶會關心
2017-04-28
川普信誓旦旦要恢復煤礦州的往日榮光,要把煤礦工作機會都找回來,上台後果然也不食言,立即動手把歐巴馬的減碳政策給廢了,這下子煤礦州都躍躍欲試,想要重振煤礦經濟,但是,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

就算廢了減碳政策 但燃煤電廠比例仍持續下降

供電西維吉尼亞州南部、田納西州、維吉尼亞州的阿帕拉契電力公司(Appalachian Power),過去絕大多數電力都來自於燃煤發電,如今大約只剩下略多於6成比例,雖然仍然比美國其他州高出許多,但比起過往已經是大幅減少,當西維吉尼亞州政府興沖沖的來找阿帕拉契電力公司,要求多燒一點煤炭,振興州內的煤礦產業時,阿帕拉契電力公司卻大開川普政策的倒車,答道:「我們沒有多的燃煤電廠,未來也不打算興建多的燃煤電廠,所以,就是沒辦法多燒煤炭。」

未來阿帕拉契電力公司計畫將燃煤發電佔供電於2020年比例降至5成,而在此同時,還正在計畫大力興建風力發電。川普明明是大力支持煤炭、反綠能,甚至不承認有氣候變遷,而西維吉尼亞州也積極想振興煤礦,政策上並不支持綠能,為何阿帕拉契電力公司卻要一意孤行呢?

原因很簡單,首先因為美國陸上風能成本一再下降,早已比燃煤便宜,其次,「西維吉尼亞州雖然沒有要求我們發展潔淨能源,但是客戶會關心。」阿帕拉契電力公司指的是如Google、亞馬遜這些用電大客戶,如今都要要求100%綠能,所以在商言商,阿帕拉契電力公司雖然身在煤礦州,也得大力興建綠能來迎合客戶的需求。

阿帕拉契電力公司的例子,再度顯示全球能源變革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在綠能發展的初期,綠能昂貴、需要政策性補貼;2011年以後市場開始雪崩式跌價,使得綠能不再昂貴,甚至漸漸在許多區域市場已經不需要補貼就具備價格競爭力,相對應的,各國的政策補貼也逐漸落日,因此綠能進入經濟導向階段,發展綠能不再是因為政策誘因,而是因為經濟上划算。

太陽能與風能本身的價格快速下跌,已經廣為世人所知,但是連同搭配能源儲存系統後的總體成本,也一樣正在快速下跌。2015年時,特斯拉與SolarCity和夏威夷考艾島簽約,設置太陽能搭配電池能源儲存系統,考艾島電力公司對特斯拉的合約購電價格為每度電13.9美分,也就是約新台幣4.2元,這價格已經比考艾島過去的燃油發電便宜,然而,2017年1月,應用能源服務公司(AES)分散式能源部門,與考艾島簽訂的太陽能搭配電池能源儲存系統新合約,購電價已經降至每度電11美分,約新台幣3.3元,短短2年間下降超過2成。

價格愈見競爭力與時勢所趨 綠能已邁入新境界

如今,綠能發展即將進入第三階段,那就是,不僅只考慮在價格上的競爭力,更加上客戶選擇因素。

對於川普來說,雖然在煤礦政策上可能不盡如意,但是在另一個層面,則可能誤打誤撞,正中下懷:川普一直希望建立各種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來排除某些特定領域外國產品,以促使企業回流,促進美國本土就業。當美國某個產業,例如Google、微軟、蘋果、亞馬遜為首的IT產業,因為企業自身的品牌行銷等需求,逐漸已經達成100%綠能的目標時,川普就可用以作為貿易壁壘,訂立相關法規,排除外國競爭對手。

阿帕拉契電力公司「客戶會關心」論,提醒世人:過去發展綠能是因為政策需求,現在已經逐漸轉為純粹經濟上考量,未來則將更進一步受到客戶的非經濟因素考量影響。

現在立即可見的,是Google等公司政策必須採購100%綠能,無法配合的電力公司或是國家,就會喪失投資商機;未來隱而未顯的,是任何國內產業綠能達到一定高比例以上歐美國家,都有可能藉此做為非關稅貿易障礙,對綠能落後國家予以貿易打擊。

我國能源政策當前注意力都集中於夏季尖峰時間是否缺電、核廢爆棚如何解決等等的短期問題上,火燒屁股固然需要立即解決,但是在致力於解決眼前問題的同時,也必須同時思考長期的規劃,能源議題早已不只關於能源領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應時代趨勢變遷若沒有長期規劃,未來必然只會繼續時時火燒屁股。
----------------------------------------------------------------------------------------
隨著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大幅滑落,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的補助開始在落日,再生能源已經是供電的一員。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267
美國環保團體為何幫核電請命?
劉光瑩
2017-05-03 Web Only
最近,美國有幾個環境倡議組織,包括由律師、科學家、及經濟學家組成的環境保護基金會,以及歷史悠久的草根環境組織塞拉俱樂部,都默默地在幫美國的核電廠求情,呼籲不該讓核電提前除役,而他們的主要理由,是為了減碳。
在車諾比與福島核災後,許多人聞核電色變,核廢料更是流傳萬年的頭痛問題。在美國,反對核電的團體也不少。過去25年,美國的天然氣發電量倍增,再生能源發電量更是成長為三倍,但核電發電量卻幾乎沒成長,甚至還有微幅下降趨勢,核電目前佔美國用電量約17%。 在2013年,美國就提前除役了五座核電反應爐。有的是因為進入歲修後重新啟動審核耗時太長,有的則是因為用了40年的反應爐希望再延役到60年的申請,由於安全理由未被核准。 福島核災後,全球核能監管單位都加嚴了核電廠的安全標準。因為如此,在全美還有約40座核能反應爐,因為無法負擔龐大的設備升級費用,可能必須提前除役。 核電在美國看似已來日無多。三月底,東芝在美國的核電事業西屋電氣(Westinghouse)已經聲請破產。西屋電氣2008年在喬治亞州與南卡羅來納州承建的四座核反應爐,為達到加嚴的安全標準,成本由原本預估的約7180億台幣暴增為一兆多台幣,導致東芝承受巨額虧損。
再生能源勢在必行,給時間讓核電準備退場 但是,美國有幾個環境倡議組織如環境保護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卻都表示,不支持現有核電反應爐提前除役,主要理由是為了減碳。 環境保護基金會首席律師斐尼根(John Finnigan)日前發表文章指出,興建核電廠需要投入龐大資源,在再生能源價格愈來愈低的當下,核電的電價愈來愈沒有競爭力,但為了要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美國許多州給予核電特別補貼,讓他們可以降低虧損,活久一點。 但他也承認,核電的未來並不樂觀。「未來20年,核電發電的佔比一定會愈來愈低,被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取而代之,」他說。儘管如此,現在就提前除役的核電廠,還是最有可能被天然氣發電廠取代,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因為,儘管過去幾年再生能源迅速成長,但電網還沒準備好調度高比例的再生能源,需要時間建置。 而塞拉俱樂部則是由紐約州資深成員迪克斯(Lisa Dix)公開為紐約州去年八月公布的《清潔能源標準》(Clean Energy Standards)背書。此一標準揭櫫了紐約州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達到50%的遠大目標,但同時也為核電廠請命。
自2017年4月起,《清潔能源標準》將要求紐約州所有的公共服務事業公司和其他能源供應商購買零排放憑證,這項收入將幫助財務陷入困境的多家核電廠繼續經營。 此份標準還強調,「愈來愈多氣候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這些核電反應爐立即除役,紐約州的碳排放將在接下來兩年間增加3100萬公噸以上,將帶來至少14億美元的公共健康和其他社會成本。」 儘管對某些核電廠來說,關門危機暫時緩解了,這也只是讓它們有點喘息空間準備退場。隨著再生能源的成本愈來愈低,再生能源在美國電力消費的佔比,20年來成長了將近兩倍,未來也將持續提高。「核電在美國是沒有未來的,」另一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的資深顧問莫格蘭(Damon Moglen)在一篇評論中這樣斷言。(責任編輯:黃韵庭)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267#sthash.WGWXQBNe.dpuf
----------------------------------------------------------------------------------
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已經佔有一席之地了,核能的問題改變不了再生能源的成長趨勢,隨著再生能源的建置成本越來越低,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會越來越高。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70505/37639846/
核三廠維修出包 恐有限電危機
2017年05月05日
【許麗珍、李卉婷╱連線報導】大修中的核三廠二號機,上周三因反應爐內一組控制棒驅動軸吊升檢查時,結合工具鬆脫,驅動軸滑回導管,將管內鐵片撞出小弧度凹洞,待美國原廠派人更換組件。台電昨坦言,要如預定於本月17日完成大修有困難,但會盡力在本月20日前完成所有火力發電機組歲修,避免今夏出現限電、缺電危機。

等美國原廠來台
運載量約95萬千瓦的核三廠二號機上月7日起大修,上周三卻發生控制棒驅動軸撞擊導管內鐵片意外。核三廠副廠長高起昨說,之前沒類似的結合工具鬆脫個案,除加強維護結合工具,也新增一部水底攝影機監控大修過程。
台電發言人林德福說,評估須更換該控制棒導管組件,正聯絡美國原廠盡快派技師來台處理,坦言本月17日要完成大修有困難,會延至何時完成,仍在評估中。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處長張欣說,台電尚未呈報該事件肇因報告書,因是大修期間設備組件受損,不影響反應器安全,也不涉及輻射外洩。此次出包仍未第一時間通知屏東縣政府,縣府發言人黃建嘉嚴正抗議核三廠輕忽態度,將依法徹查。台電回應,未涉核安才未第一時間通報,將內部檢討。
目前三座核電廠共六部機組,僅核一廠二號機和核三廠一、二號機正常運轉,台電指核二廠改裝池計劃將從原定7月完工,提早到下月初,讓核二廠一號機盡快供電。
-------------------------------------------------------------------
看起來執政黨的運氣好像不太好,核電機組一直跳。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49390
經濟部: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 今年一定功成身退
2017-05-08 11:21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
今年邁入第4年的經濟部能源局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確定將於今年底結束。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今天出席「綠電交易的挑戰與未來座談會」時指出,電業法修法後開放綠能交易市場自由化,代輸與直供法規6月就會出爐,機制也會上路。因此,今年確定是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最後一年,「今年一定功成身退」。

經濟部推動的「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是第一套測試社會大眾是否願意「多花錢支持再生能源」的政策,2014年起試辦。民眾認購綠電的話每度電要多花1.06元,基本認購度數是以100度為1單位,如認購10單位共1000度,就要花1060元。

雖然初期響應的人並不多,但隨著大廠或著名企業如台北101、日月光等認購,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也知名度大開。據能源局統計,2014年至2016年之間,總共有4億3008萬度綠電被認購。

隨著電業法修法,自願性綠電認購制度原本去年底就會結束,不過,經濟部決定再延續一年,今年繼續推動。據統計,今年認購量也不錯,至今共有5640萬9400度。
------------------------------------------------------------------------
綠電認購確定落日了,看綠電認證如何表演了
http://news.tvbs.com.tw/politics/725628
屏東潮汐發電 成果獨步全球
2017/05/08
屏東縣政府2年前與學界合作,進行潮汐發電的計畫,目前成果已經展現,今年下半年度就可以商業運轉,成果獨步全球。

縣政府綠能專案辦公室主任何紹康表示,縣府與中山大學及成功大學水工所研究團隊合作,民國104年3月先在小琉球海域模擬,105年7月在屏東縣東南方海域建置測試系統,成功完成發電測試,當年8月在屏東縣鵝鑾鼻東南方外海設置多功能浮式載台,確定測試成功,這項發電是台灣首創,成果獨步全球。

何紹康說,潮汐發電日本和美國都是由軍方系統操作,離商業運轉還很遠,屏東縣今年下半年就可進行商業運轉,成果領先全球,除了是世界第1座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也是成功利用黑潮擷取洋流能的世界首例。

何紹康指出,這項計畫的成功有3項全球第1,分別是台灣首座深海繫泊基座浮台工程,也是世界第1座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

第2項是在黑潮主流上進行4天的50千瓦(KW)單元發電機組的連續掛載測試,單元發電機組位於水深30公尺處,在秒速1.27公尺的流速下,平均發電功率為26.31KW。

第3項是以深海洋流能測試系統掛載低轉速洋流能渦輪機,成功在秒速0.45公尺的流速下啟動渦輪機,並連續運轉達60小時,為成功利用黑潮擷取洋流能的世界首例。

屏東縣政府多元發展綠能,在首創全國養水種電後,目前的農畜牧沼氣發電、浮動式太陽能光電、實務商轉廢棄物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RDF)生質燃料計畫、農棚透光率制定法規及設綠能專案辦公室等都是領先全國。

另外,今年度屏東縣政府將與國產署攜手,開發高樹鄉37公頃國有土地,將打造成全台首座太陽光電綠能專區,預估可吸引民間投資金額新台幣13.2億元,創造總產值41.1億元,預計每年可發電2800萬度,提供8000戶家庭用量,減少碳排放量約1500公噸。 (中央社)
------------------------------------------------------------------------------------
潮汐發電也跑來要參一腳了,下半年要商業運轉,不知道是轉真的轉假的,搬板凳看下去。
http://csronereporting.com/news_4057
2017-05-11
印度政策給力 太陽能電價創新低
印度太陽能
作者/譯者:季晶晶
英國衛報報導,印度太陽能發電的批發價再創新低,招標價比去年大降四成,降價速度比分析師預期的更快,也比化石燃料發電更誘人。

印度計畫在2022年前,太陽能、風力和生質發電要達到175百萬瓩。根據印度電力主管機關去年12月提出的報告草案,2027年前可增至275百萬瓩,至少10年內不需再蓋新的火力發電廠。

太陽能價格大跌,使印度達成2015年12月巴黎氣候協議中自訂的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機會大增。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汙染國,在尋求經濟發展、協助數億人民脫貧過程中,碳排料將至少再增加一倍,所以印度儘可能使用再生能源發電,對控制全球升溫至關重要。

位於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9日舉行一場招標會,Phelan和Avaada兩家電力公司都提出每度電2.62盧比(約台幣1.23元)報價,他們希望在這個沙漠之州的能源園區中架設的太陽面板。去年最低投標價紀錄是每度4.34盧比。分析師認為,高達40%降價幅度具重大歷史意義,背後因素是融資成本較低,及印度誓言大舉發展再生能源。太陽能市場價格因此下滑,低於印度最大燃煤集團平均電價每度3.2盧比。風力發電招標價格2月也創新低至3.46盧比。

印度智庫「環境暨水資源委員會」的資深專案主持人喬拉說,拉賈斯坦邦計畫案的競標者出現許多新加入的業者,不再是老面孔,此事令人振奮,表示市況發展已足以吸引新的投資,過去審慎觀戰的公司現在有興趣出手了。她說,如果融資成本持續下滑,太陽能價格還可能再降--這是今年價格創新低的主因之一。

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處長巴克利說,推動國際資金湧入印度再生能源市場的最重要因素是,印度能源政策「透明、持久、穩定」,對長達25到35年的投資,政策具確定性是關鍵。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
-------------------------------------------------------------------
印度的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不停的創新低中,量也拉的很快,不知道會不會出現什麼怪問題。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19005561-260410
綠電身分證今首發 菜市場也來搶頭香
2017年05月19日
綠電身分證連菜市場也搶!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天首度發出綠電身分證—「再生能源憑證」,共有中華電信、台朔重工、台電、台積電六廠、利佳興業、奇美材料、工研院、台北市政府南門市場8家拿到,總計發出268張憑證(每一張代表1000度綠電),國內外已有蘋果、各大金控、半導體業者表達購買意願。

再生能源憑證是一種綠電身分證明,由官方負責認證發電端所發出電力百分百為純綠電。標檢局所管轄的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今天發出張數中,以台電澎湖中屯申請196張最多,位於麥寮的台塑重工53張次之,除這兩家為陸域風力外,其餘則都為太陽光電,包括台北市政府申請3張,含新生公園夢想與未來館、南門市場。

標檢局表示,發電端已拿到綠電憑證,具備交易賣綠電資格,需求端方面,該局已對國內國際綠色供應鏈等廠商召開說明會,目前已有日月光、中國信託、台新金控、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國泰金控、富邦金控、蘋果等表達購買意願,相信很快就有交易成功案例。

而除了這次通過的8家外,標檢局強調,各地方政府都正積極盤點,如屏東縣政府的光采溼地、雲林縣政府、彰化縣100%使用綠電的顯榮宮等,都已提出或規畫申請,也有很多樓頂有裝太陽光電板的學校來洽詢。該局會建立嚴謹的查核及查證制度,派員走訪國內大大小小的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確認其實際發電量,以建立我國憑證的公信力。

------------------------------------------------------------------------------
再生能源憑證前進了一小步,開始發出憑證了,再來就是看看有沒有交易成功的案例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5/31/n9205489.htm
參院提案:加州2045年達100%清潔電源
【大紀元2017年05月31日訊】(記者張純之編譯報導)近日,加州參議院提出SB100提案,建議將加州當前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標提高一倍,將加州打造成繼夏威夷州之後全美第二個承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零排放能源發電的州。一些可再生能源公司,特別是灣區的太陽能和能源技術公司一致歡迎這個提案。但一些環保人士、公共事業部門以及油氣公司則對該提案的後果表示擔心。

SB100的發起人、加州參議院臨時議長德萊昂(Kevin De León)說,這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目標。這個計畫能帶來工作,「實在的崗位」。

加州清潔能源發展現況
清潔能源行業當前的加州雇員超過了50萬,這約是美國煤礦業在加州僱用工人的10倍。但是,要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依靠度,就要增加能源儲存設備、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以及更多的電力供應,這可能造成大幅上漲的電費帳單。

2年前,州議會已經通過了目前的激進目標,2030年前,加州一半的電力供應將來自清潔能源。據加州能源委員會估計,目前,加州約有27%的用電來自清潔能源。

新法案的影響
而新法案的目標是在2045年之前,實現100%的用電都來自清潔能源。這就要求空氣資源局、能源委員會和公共事業委員會做出長期規劃,加快未來30年內加州向清潔能源的轉換步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源、可再生燃氣和水力發電等。

同時,該法案也將迫使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標從50%提至60%。

此外,法案還可能觸發新管線和其它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支持生物甲烷氣體的應用。這也將推動零排放或低排放天然氣車輛代替柴油動力卡車。

加州目前的可再生供電系統
加州的供電系統(洛杉磯、沙加緬度和帝國山谷地區公共事業部除外),去年獲得電力中有11.9%來自太陽能,而2015年這一比例為9%,2014年為6.3%。

過去兩年半中,幾個大型的太陽能電廠在河濱縣和聖貝納迪諾縣投入使用,包括內華達州邊界附近15號高速附近的Ivanpah太陽能電廠,還有河濱縣東部10號高速走廊北部沿線的Desert Sunlight、Genesis、Blythe以及McCoy太陽能電廠。

據世界資源研究組織(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援引美國能源部的數據,在加州,太陽能行業現有雇員人數超過了15.3萬人。

配合提案:供電網技術要大升級
專家說,如果百分百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就需要對供電網進行大規模技術升級。

國際能源諮詢公司E3的合夥人奧爾森(Arne Olson)說,州府必須多元化其可再生能源組合。建太陽能發電廠可能會很昂貴,需要大量土地,而聯邦法規已經禁止在主要沙漠地帶建風力發電廠。

奧爾森還說,州府可能需要引入更多外州的風能、水電和太陽能進入加州供電網。他說,營銷策略以及按需求收費都很重要,可以在太陽能充足時收取較低的電價,而夜晚用電則收取較高的電價。

還有,可再生能源行業必須持續開發更多高效的發電以及用電措施。另外,擴大能源儲備容量雖然很昂貴,但也是必須的。

奧爾森說,他真正的擔心是如何滿足高峰時段的用電。以夏威夷州為例。該州居民不能1天24小時都依賴太陽光,也使用柴油等生物能源在高峰時段補充電力供應。而加州當前高峰時段多使用天然氣來補充供電。

但其他清潔能源公司和行業遊說者則表示,這些挑戰都是可以克服的。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以及越來越便宜的價格,其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一些擔心:天然氣汙染、電費大漲
不過,加州Sierra俱樂部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還未就該法案舉行公聽會,環保者支持該法案百分百的可再生能源目標,但是擔心法案其它部分可能會導致天然氣在加州使用得更多。

此外,該法案受到多個油氣公司以及兩個州政府公共事業部的反對。太平洋氣電公司(Pacific Gas Electic)發言人Lynsey Paulo說,該公司擔心可能的擴張以及能源轉換和供電網設施的升級,會導致客戶成本大幅提升。該部門希望立法者考慮通過交通部等州機構,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加州獨立石油協會的CEO澤曼(Rock Zierman)則表示,天然氣已經成了向加州提供更清潔能源的橋樑燃料,而且天然氣比其它化石能源都便宜。他還強調,即使在加州,也不會總是陽光普照。他在聲明中說,唯一的可持續性備用解決方案就是使用清潔天然氣發電。

支持者說,立法者應當信任,改革可以推動能源市場向平價清潔能源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方平
---------------------------------------------------------
越來越多城市在宣示在未來要以100%的再能源發電系統做為電力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2493912
舊金山捷運 將用100%綠電
2017-05-31 02:24聯合報 華盛頓記者張加/卅日電
全美最忙碌的運輸工具之一、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BART)五月宣布,在二○四五年前將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供電;此外,BART準備首度發行「綠色債券」,支應為灣區居民提供低碳運輸的計畫。
BART指出,董事會通過要在二○二五年之前,讓BART的能源消耗至少百分之五十來自再生能源,且至少百分之九十來自低碳和零碳來源;二○三五年達到百分之百零碳來源,二○四五年則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報告顯示,BART每年消耗電力約四十萬兆瓦時(MWh),成為北加州最大的電力用戶之一,因此承諾使用再生能源,將對整個地區造成深遠影響。

BART董事喬瑟弗維茲表示,BART讓使用汽車的人變得更少,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特別是現在,BART與灣區必須承擔更多責任來應對氣候變遷。此外,BART估計準備首度發行的「綠色債券」,將帶來三點八八億美元收益。
--------------------------------------------------------------------
除了城市在宣示100%綠電,企業在宣示100%綠電,公共運輸也在宣示要100%綠電。
http://www.storm.mg/article/273085
廢核倒數 連能源轉型模範生德國也頭痛的難題 台灣準備好了嗎?
尹俞歡 2017年05月31日 08:40 風傳媒
尹俞歡/柏林報導

擔任G20輪值國的德國,今年3月選在自家首都柏林召開能源轉型論壇(Berlin Energy Transition Dialogue),吸引全球超過30個國家派出官方或半官方機構代表與會,分享自家的再生能源優勢與困境。

而德國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現任副總理西格瑪爾.賈布里歐(Sigmar Gabriel)致辭時就指出:「能源政策已經是德國的外交政策之一。」當德國的能源轉型經驗成為全球模範,再生能源所帶動的產業轉型、典範轉移、能源自主、甚至是能源民主化等,都讓各國爭相效法。
然而實際走訪德國,可以發現業者及再生能源支持者仍對德國的再生能源政策頗有微辭,直言政治人物未能更有決心宣誓要用再生能源取代核電及燃煤電廠、制度更動過於頻繁、硬體建設不足等,都阻礙德國再生能源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德國挑戰1》踩到煤碳命脈 反對再生能源聲浪再起

德國從2000年代開始反核,至今廢核已成定局、只待核電完全退場,再生能源發電也已可填補廢核缺口。如今德國的下一步,是持續擴大再生能源佔比,逐步讓燃煤電廠也退場,以回應巴黎氣候協議對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然而,由於德國本身就是產煤大國,燃煤電廠關門不僅影響大型火力發電公司收益,更直接衝擊煤礦工人生計。也因此,去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又創新高的同時,國內也再次面臨一番有關再生能源的激辯。
「他們意識到這次真的是結束、再生能源才是未來,所以要進行最後的奮鬥,」選區位在產煤大邦北萊茵-西發利亞(North Rhine-Westphalia)的德國綠黨國會議員霍恩(Bärbel Höhn)表示,如果真的廢止燃煤電廠,預估邦內1.5萬名煤礦工人都要失業,當地工會也因此揚言將大規模抗議再生能源。而邦內的政治人物為了迎戰下半年的大選,不僅不敢坦承廢煤趨勢,甚至還支持工會的抗議行動,讓再生能源面臨尷尬處境。
「但選後我們終究還是要告訴民眾廢煤真相,」霍恩強調,越早承認煤電會被淘汰的事實,才能讓一般人有更多準備時間,不同的意見團體也有更多討論機會。至於勞工、政客最擔心的工作機會,霍恩也說,撇開已經要退休的煤礦工人,政府應該盡早輔導年輕一輩的工人找到新的一技之長;同時也要推動地區產業轉型,讓再生能源在原本產煤的地區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才能把廢煤的社會衝擊降到最低。
德國挑戰2》再生能源躉購改競標 衝擊業者營運

另一項德國再生能源的挑戰,則是沿用16年的躉購制(FIT)突然退場、改為競標制。原先的躉購制,是政府用優於一般電價的保證價格、收購業者用再生能源設備所發的電,讓再生能源能免於與成本逐年攤提的火力及核電廠競爭。然而,政府收購再生能源所需的費用全都轉嫁在電價上,100元的電費中有28元是再生能源附加費,讓付費的電力使用者很有意見。此外,再生能源業者受政府鼓勵大量進入市場,使綠電產量大增,連帶擠壓火力電廠生存空間,也讓不少電力公司跳腳。

德國聯邦環境局(Umweltbundesamt,UBA)再生能源部門主管卡拉.默瑪(Carla Vollmer)指出,2013年太陽能成本快速下降,但躉購制度卻沒有跟進調降收購價,讓德國國內對於太陽能電廠是否賺進大筆利潤一事展開激辯。「當再生能源的費用是由電力使用者支付、而不是政府預算時,誰付多少、價格多高就變得很重要,」默瑪指出,民間的各種檢討聲浪,促使政府在2014年大選後修改再生能源法案,除了降低再生能源設置目標,也要求綠電生產者必須先自己到市場上找買家,政府只補助市價和躉購價間的價差。
儘管再生能源成本逐年下降,保證收購制全面退場,仍對業者造成一定衝擊。好比4月德國首座離岸風場競標結果出爐,雖然證明離岸風電已可在毫無補貼的狀況下與其他火力電廠競爭,但業界仍對這樣的趨勢保持觀望。離岸風電產業聯盟wab常務董事安德烈.威布拉克(Andreas Wellbrock)即直言,競標制讓開發商以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為第一要務,未來可能會導致資本額較低的中小企業無法承擔風險而退出,最後只剩大公司留下。

德國挑戰3》電網建設跟不上 再生能源運送傷腦筋

2000年開始的躉購制度,讓德國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大增。然而,產電者眾,負責把電力送到使用者手上的電網卻遲遲未到位。德國離岸風電開發商wpd董事總經理歐貝合信(Achim Berger Olsen)即指出,過去不少離岸風場建太快、電網建設跟不上,導致不少風場建好了、卻延遲1年以上才開始發電。
如今連接海上風機與陸地的電網雖然陸續跟上,但電力送上岸後又要面對新的問題。德國境內的電力大戶如工業主要集中南部,但再生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多集中北部,隨著位在德南的核電及火力電廠將逐步退役,2022年後電力勢必要由北往南輸送,但相關的基礎建設不僅花錢、更花時間。德國政府去年公布的電網建設計畫中,就估計全國未來10年至少還要花費92億歐元改善、升級電網,以因應北電南送及大量再生能源的需求。

此外,由於電網建設涉及徵地及興建避鄰設施等問題,民眾的接受度也將成為另一項不確定因素。

台灣挑戰1》基礎建設落後 有電無法用

事實上,不止是德國,台灣目前電網相關的基礎建設同樣不足。以離岸風電來說,風場多聚集於彰化外海,為了避免過度干擾當地居民及生態,台電規劃所有銜接海上風機與陸地的電纜只能從彰濱工業區及二林上岸,但兩地可容納的裝置容量最高只有4.6GW。面對彰化外海風場預估總裝置容量超過7GW,屆時若未能擴大併網容量,則可能又會步上德國後塵、空有風機卻無法發電。更甚者,台電預估兩處併接點的相關變電站工程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完工,意即在那之前完工的風場,就算能產電、也無法被使用。

台灣挑戰2》公民參與意識低 公共討論不足

另一項台灣未來仍需面對的挑戰,則是尚在起步中的公民參與和在地溝通機制。研究德國能源轉型多年的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指出,台灣雖然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一般人認識不深、也較少參與公共討論,導致離岸風電在推動過程中仍會發生補償爭議。她建議,政府應該帶頭用制度鼓勵公民參與,好比在德國電網建設計畫中,位在電網路線上的巴伐利亞邦,就在法律裡明訂電網建設的溝通程序,若計畫無法在5年內取得一定的同意比例,就不能繼續推進。

制度帶頭之外,與民眾溝通的方式也要創新。劉書彬指出,在電網建設議題中,德國當地公民團體就捨棄像以往如開會形式的單向溝通,而是直接進駐電網沿線的小鎮,在鎮上的公共場所長期設下攤位及看板,任何人有想法,都能來溝通。當整個社區對電網議題累積一定程度的了解後,公民團體再召開大型會議,彙整民眾對電網的想法。
台灣機會》自然條件佳加上政策支持 外商紛搶進

儘管尚有不足,外商仍紛紛認可台灣的再生能源商機。對外商而言,台灣外海風場佳,海底地形平緩,且又是率先廢核的亞洲國家,在歐洲市場日漸飽和後,無疑是下一個發展藍海。1年多來,包含全球離岸風電市佔率第一的開發商丹能風力(Dong Energy)、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等在內的多家外商,也都已陸續在台灣成立首間亞洲辦公室。

此外,全球離岸風機市佔率近7成的德國西門子,也正密切關注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動態,評估是否要在台設置風機製造工廠。

《風傳媒》此次獨家透過電話訪問辦公室位在丹麥的西門子(Siemens)風力部門離岸執行長麥克.漢尼拔(Michael Hannibal),言談間,不僅可聽出漢尼拔相當熟悉台灣離岸風電的各項開發期程及現況,更透露自己過去2年已造訪台灣3次,拜會政府、開發商和中鋼,了解市場發展狀況。「我們的確有和你們的政府討論是否可以在台灣設風機製造工廠,」漢尼拔坦言,但他也隨及補充:「但重點是要看市場發展的狀況,基本上是市場決定我們可以做什麼(it’s the market basically driving what you can do)。」
究竟什麼樣的市場狀態會給像西門子這樣的歐洲大廠一個信號、設下能提供千個工作機會的風機工廠?「長期的可預測性,」漢尼拔指出,之所以會在去年選在德國庫克斯哈芬港(Cuxhaven)設工廠,就是因為看到德國政府訂出2020、甚至到2030的離岸風電發展路徑。而當一地的市場具有可預期的量能及成長,選在該地設廠就能降低成本、且更有效的生產。
-------------------------------------------------------------------------------------
德國廢核走了10幾年都還在努力克服各種問題,而台灣卻想在短時間內解決,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真是令人但优,身為小老百姓只能搬板凳繼續看下去。
  • 9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