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oas wrote:畫個簡易3D圖示Nu...(恕刪) 我是覺得是Nuke畫的比較像我想像的, 原來的方管是後來做的, 一開始已經存在圓管, 而做了方管後, 把圓管切了, 而上方也補了水泥, 所以並不會有露出管厚的情況, 所以看起來是一體的, 我也不認為會有人做一段穿出來的管子, 那個感覺還蠻怪的...而且F管如果是另一條管子, 其水痕的線應該跟其他的等高, 不會只有那麼低才對...
clioas wrote:畫個簡易3D圖示Nu...(恕刪) Clioas+1我也來看圖說故事一下(沒能到現場CSI很遺憾..).若F管北到南斜插入,為何F管內&外會有不同水痕跡(水面上的水痕外部較高),另外F管內附近有光影?我(蝦)猜是F管斜插入,光線進入,讓F管內部乾的比箱涵牆壁快,所以水痕跡不見了,而且產生光影.我還是很好奇右側如何接上C1.另外這裡為何會積水?C箱涵底部的傾斜方向不是應該是水流方向嗎?
clioas wrote:畫個簡易3D圖示Nu...(恕刪)不管水流是C1流經C2到A,或是A積水流過C2到C1方箱涵的右邊可以有蠻大的空間讓水流通 有可能C箱涵的建造是讓水流保留上述2者並存嗎?讓積水決定流向嗎?還是一定得擇一.若是前者,不知水利局圖資如何化水流方向?
在這棟樓潛水潛了很久,沒辦法拿著地圖一起比,有些地方真是看了對不上,就不敢隨便發言.我想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查出到底有沒有"崗山仔2-2號道路"這一條.上網查了查,我自己的心得是所謂的"崗山仔X-Y號道路",應該是在"崗山仔都市計畫"裡會有詳細的圖說,在都市計畫裡,每一條道路應該都會有編號,在計畫擬定時,就已經決定了這條路該多寬,多長.所以就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我相信所有的編號一定有他的規則,我本來想會不會用東西向或南北向決定單雙號,但後來發現有些1-X的道路會互相交會,所以編號和東西南北無關,再仔細看,終於找到編號原則:所謂的X-Y號道路,X的數值取決於計畫中道路的寬度!請注意這兩份計畫(其實也是同一份)中道路的寬度:60年代編定的高雄市岡山子地區都市計畫說明書,請注意附表3的都市計畫道路表.崗山仔都市更新計劃在這計畫裡面,所有的:1-Y號道路,路寬不小於30公尺.2-Y號道路,路寬25公尺.3-Y號道路,路寬20公尺.4-Y號道路,路寬15公尺.5-Y號道路,路寬12公尺.7-Y號道路,路寬12公尺.8-Y號道路,路寬10公尺.9-Y號道路,路寬10公尺.因此所謂的2-2號道路,它的路寬應該是25公尺.而二聖路的路寬如果也是25公尺,就有可能是崗山仔2-2號道路;如果是20公尺,那二聖路就應該不是2-2號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