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k77 wrote:當然能啊!就算正在蓋...(恕刪)
你在亂扯!!
「京華城恢復容積」只是都市計畫上紙本的容積率變更,跟自然環境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台灣一般常見的魚塭是一塊原本具備自然生產條件的土地:
- 依靠自然土壤蓄水:
魚塭多設在黏土或壤土地層,這些土壤本身就具備保水力,因此「不需額外建防水層」。 - 仰賴地下水與滲透補水:
很多養殖場其實部分依靠地下水自然補注,與潮間帶水交換,因此水體與土壤有「微滲透、微循環」的互動,有助水質穩定。 - 生物與底泥互動依賴裸土結構:
魚塭底部的「底泥」是由魚糞、飼料殘渣與有機物累積形成,裡面有微生物分解與再循環機制,這是良好養殖池的核心之一。
- 打鋼樁、鋪水泥,破壞底泥結構
- 分區圍設,阻斷水體流動與換水
- 有些甚至還抽掉地下水,永久改變水文與地層穩定性
漁電共生若失敗,代價不是紙上容積,而是失去一塊能生產糧食的土地,還要賠上生態與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