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057 wrote:
聯考不能立刻讓孩子變...(恕刪)
請問聯考500分的學生 和 聯考480分的學生
哪一個"適性"讀機械系?
這句話也可以反問成:
請問會考A++,作文6級分的學生 和 A++, 作文5級分的學生
哪一個"適性"讀機械系?
cs057 wrote:
會考是升高中階段 ...(恕刪)
Don't know why wrote:
我們現在不也是在討論高中就學考試嗎?但500 VS 480 讀機械系不也是您提出的?
也不要一直認為所有討論聯考可行性的都是非明星高中不讀的家長。
(恕刪)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
聯考不能立刻讓孩子變高薪
但他能發揮適性的功效
讓大家各就各位
技職要真正學技術 要開產業用的到的科別
例如機械科
目前有機械科的職校寥寥可數
但人才已經面臨斷層了
機械是工業之母
如果再不正視
機械業一但消失 各行各業都難逃波及
其實 機械業普遍薪水都不錯 也不用爆肝
各式輔具的發達 也不太搬重
加工機具越來越進步 也不會髒兮兮
最多 就是沒冷氣而已(恕刪)
cs057 wrote:
聯考叫做適性揚才??? 自己看看紅字部分吧
我年紀不小了 以前可以不參加聯考嗎??
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20/flying16-6.htm
對恢復高中聯考與否爭論的一些看法 教育部中教司專門委員許泰益
聯考的缺點
(一)一試定終身:只重視考試那幾天的表現,忽略了國中三年學習過程的表現,以點的表現來決定考生的前途,不僅不合理,且與多元智慧、多元評量的教育原理有違。
(二)考試領導教學:聯考怎麼考、考什麼,學校往往就怎麼教、教什麼。聯考不考的德、體、群育,學校往往就忽略。這使得教育內容完全以智育為中心,一切的教育目標與理想也因此難以落實(按:多元入學也會產生此一現象,但是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參採學生在校藝能表現、綜合表現、特殊表現、特殊才能、優良品德等,學生不會只重視智育)。
(三)無法實質公平:聯考雖具有公信力,其實並不公平。因為筆試往往只能測驗出學生的記憶力,有關思考、創造、分析等能力並不容易測出,而具有這些能力的學生反而是更適合接受高深教育的人才。因此聯考對於考驗學生能力方面,並不公平(黃政傑,民80:78)。
(四)形成學校排序的標籤:由於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學校社會聲望,往往左右了考生及家長選填志願時的優先秩序,形成學校階梯式的排行,對非屬明星高中的學校極不公平,也對其辦學的努力造成嚴重的打擊。雖然多元入學方案也會產生此一現象,但是配合高中職社區化方案的實施及不公布學力測驗的分數組距等措施,筆者認為此一現象會比聯考緩和。
(五)不符合多元價值觀:若以整體升學競爭的公平合理思考,比較多元入學和聯考制度,可以明顯發現,雖然多元入學在技術層面上需要檢討改進,而聯考齊頭式的平等,方式簡單但不一定公平,特別是聯考單一價值選才,不能區別不同特色的孩子,不符合現代社會多元價值觀(民91、5、23,自由時報8版)。同時也犧牲了學生「隱式知識」的表現。所謂隱式知識係指那些不易經由編碼所傳達的知識,包括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親和力、抗壓性、應變性、前瞻性、人生觀、世界觀、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團隊合作與領導力等方面的表現(干學平,民91),這些隱式知識是很難用紙筆測驗去評量的。
aliao wrote:
我年紀也不小了,以前也有不少同學沒有參加聯考,很奇怪嗎???
這種政府官員提出來的說帖,十之八九只是在為政策辯護,單就第一點,我很想問,真得是一試定終身?當年聯考的整個過程是一連串的,有公私立高中高職高工,還有五專和師專,這不是多元分流的概念,反而現在,五專呢?師專呢?高工高職也逐漸的消失中...單以考試來分流,確實不妥,該改,但現在的方法有比較好?若沒有,是不是該回到原點思考?
考試那幾天的表現?現在就沒有?國中三年的學習過程?如果學科不是累積起來,難道是突然出現?現在的制度,就有考慮到國中三年的學習過程嗎?一些比賽的成績,是"真的""完全是"孩子的表現?
現在的"多元"真的很需要"多元"啊窮
(二)考試領導教學?現在沒有?現在不僅考試領導教學,還有比序領導教學,積分領導教學,還有....
(三)(四)(五)....
我希望"適性揚才"能落實,回不回聯考不是問題,問題是,當政者,如何思考如何面對!!!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不是實驗品,身為父母,這只是我卑微的請求!!(恕刪)
cs057 wrote:
聯考不能立刻讓孩子變...(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