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1132 wrote:GOOGLE到的,最終應該還是要放回台灣,而台灣有無適合的場所,因為DPP執政從不進行研究,所以目前沒人知道,但既然有核1、2、3廠在,不願面對的執政黨,就是個不負責任的政黨,所以,DPP說要終止核電,一般被認為是在打假球,更多的是,DPP認為核廢料的威脅要永久存在,不能給予適當的處置,好當成DPP的選舉和發財工具。
收別人的核廢
如果要解決核廢料的威脅,那寄望於DPP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台灣反核的盲點在,就算不蓋新核電廠、延期使用舊核電廠,現有的核1、2、3電廠還是有必須處理的核廢料正在存放著,不會自然消失,每一天都正在威脅著台灣人民的安全。
依照其標準,DPP執政下根本毫無作為,不開會也不編列預算來尋求核廢解決方案,現有的核廢料,永無解決核廢存放的一天,如果真有心解決核廢料的安全問題,支持核電核廢處理研究是一個解方,目前這只能透過政黨輪替來解決。
我也想用乾淨又低價的能源,但面對中共軍事威脅、多颱風、地震、台灣市場又小,除了數千億的光電預算,DPP又以火電燒煤、瓦斯來取代核電,其代價就是一遇圍堵撐不到10天的供電量,平常高昂的電費、台電每年要1000億的補助、颱風過後,土地被汙染的廢棄光電面板、設備,以及每年都要死9000人以上的肺腺癌,這代價要比核電慘烈太多,這是科學問題,有多少實力就幹多少事,核電應該是目前台灣電力供應的最佳解決方案。

alanchentw wrote:喜歡看人玻璃心碎又要嘴硬的樣子,也羨慕你的單純......
立法院每一年都確實編...(恕刪)
遠的不說,可以去GOOGLE勞動部的就業安定基金,被拿去開個人音樂會、拍片,跟安定就業補助失業救助金有什麼關係。更別提一堆五鬼搬運的花招。你這話,其實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核三延役正好可以幫核四重啟需耗時近10年來爭取時間,如果真的希望核四重啟,那一定要支持核三公投案,不然這反串得也太假了。而且能投票的都不是小孩不需要選擇,大人當然是全都要。等核四重啟完成,正式商轉,那時才是討論是否核三退役、核五新建的時機。
順便說一下,你的帶風向想讓大家不去投公投票,讓我想起了這個公投申請案,歡迎你去連署

支持核能的人往往引用工程專家的數據說核能有多安全,其出事的風險機率微乎其微,反對核能的人則抨擊後者有多危險,對環境的後果有多麼不可逆等等。但實際上前者所認為的風險,和後者所認為的危險,根本是兩組完全不同的指涉。所謂風險,按魯曼的話說,當未來的危害性歸於自己(自己選擇所造成),這就是風險,當未來的危害性歸於他人(由他人所選擇),這就是危險。一個人的風險總是為他人帶來危險,"所以人们在面对风险危害时的各种反应,常常并不是为了追求安全,而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他人进行决策、成为风险承担者时,变成危险的受波及者。" 從風險做為系統自我指涉的複雜性化約來看,它是區別於在其之外的,相對於系統環境中的危險,也就是說,工程專家的看法,是根據決策者自身選擇可能造成的結果之評估(風險),而危險則是反對者基於反對決策者按照工程專家對核能風險之評估對他們可能帶來的危害(危險)。
所以反對核能者真正在乎的並不是決策者(及其代理人工程專家)所謂的風險,風險只能是自我指涉的,反對者在這個概念上並無自我指涉的作用,所以他們並不是用"風險"來理解核能問題,反對者傾向於把核能當成是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由他人的選擇加在自己身上的"危險"。"由自己做選擇"是個關鍵,這問題的核心不是環境保護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事關權力的有無! 換句話說,決策者把核能看作是攸關自己利益的一件大事,所以要做評估,但是反對者則否,評估或不評估無關緊要,因為這件事有利與否不由他們來選擇,本質上,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其結果。簡單講,當反對者把核能看成是危險,那他們就不是在決策者的系統內看問題,只有在系統內才有所謂的"風險",而是站在系統外(亦即作為決策者系統的外在環境),把核能看成是決策者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東西,因此是一種危險。
反對者經常打出諸如"永續發展"、"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等等道德宣稱,但其實這些與風險都無關,因為細究起來都是空泛的概念,而風險卻是需要具體評估的,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於反對被剝奪自己作主的權利,以及藉此延續社會運動和達到某些政治目的(藉運動奪取政治權力,比如眾林飛帆們)。當決策者用風險概念來概括反對者們時,這就變成了後者的危險。反過來說,當反對者考慮自己的權利受損與否,而以此當作"風險"來評估時,那麼這時就成了對決策者來說的"危險",亦即做決定的權力有可能落入了異己之手,風險/危險是隨著系統/環境而相對的變化著。
決策者和反對者的風險和危險永遠不在一個頻道上,因為只有當自我指涉時,才有風險,一旦變成異己指涉,就立馬成為危險,而決策者和反對者兩者不能互為自我指涉。
用大白話講,決策者和反對者都有其盲點,因為他們只站在自己特定的觀點上看問題(一階觀察),只有採取二階觀察,比如盧曼這種"對觀察者觀察的觀察",才能比較平衡地看到自我指涉和異己指涉的差異,從而把問題的根源梳理出來,建立相互溝通之結構性耦合的可能性。
所以說,支持核能和反對核能,其實根本是彼此在對空氣講話,雞同鴨講,永遠不會有交集,因為他們不能跳脫出來站在更高的維度看問題,也僅僅是為吵而吵,然後靠煽動力看誰能贏得更多選票或社會支持的資源而已。
要溝通,先搞清楚自己和別人到底是系統還是環境,是自我指涉還是異己指涉? 然後再談其他吧。同樣的道理,統獨之爭,藍綠之爭,也都是這樣,吵了半天也不會有結果滴,不如讀一讀魯曼吧,呵呵。
forestkung wrote:這時現實主義論調就有用了,以現實的困境+目前自己所能掌握的資源=最佳解決方案。
借用系統論大師盧曼的...(恕刪)
我也想用乾淨又低價的能源,但面對中共軍事威脅、多颱風、地震、台灣市場又小,除了數千億的光電預算,DPP又以火電燒煤、瓦斯來取代核電,其代價就是一遇圍堵撐不到10天的供電量,平常高昂的電費、台電每年要1000億的補助、颱風過後,土地被汙染的廢棄光電面板、設備,以及每年都要死9000人以上的肺腺癌,這代價要比核電慘烈太多,這是科學問題,有多少實力就幹多少事,核電應該是目前台灣電力供應的最佳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以核電廠的潛在風險代價,來換取目前火電、光電所帶來的立即危險:
.中共武力犯台時的供電穩定,戰時要有電,只有靠核電
.減少空汙、每年9000人以上的肺腺癌死亡人數
.每年台電上千億的補助
.平日高昂的電價
.每年颱風過後的光電廢棄物汙染土地
要解決火電的煤價、瓦斯價格不穩定、空污+光電的貪污、土地汙染+中共武力犯台、圍台時要有電=核電
話糙理不糙:核電廠還沒爆之前,台灣人上下三代,只要能在外面呼吸的,都可能被火電空污毒到得癌症了,平常還要面對中共圍台、光電廢棄物的土地污染,認清現實正在發生的危險,誰還去擔心天降隕石、地震海嘯還是核電廠爆炸的潛在風險。
目前台灣面臨的是現實的危險進行式,核電在討論的是,台灣從未發生過的潛在風險未來式。科技會進步、時代在改變,活在當下,理性思考自己能做的最大努力,以核養綠或許有點老掉牙,但似乎也是台灣供電最佳解,在光電發展到台灣能承受其代價之前,與其選火電,核電看起來的確香多了,至少不必因空污而造成健康損失甚至生命的危害。
而且核電還能減少台電虧損,因為燃料棒可以用很久,價格也幾乎不會變動,沒有不良的政客、執政黨在其中靠著採購而上下其手的空間,光每年省下的1000億電價補貼,就足以值回票價,這1000億拿去做基礎建設、社會福利,彌補勞、健保虧損,不香嗎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