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秒可識破的騙局,卻讓人耗盡一生積蓄
現代語言模型只需數秒,就能識破「充值 2百萬可出金 3 千萬」這類明顯的詐騙劇本。然而,數以萬計的受害者,仍願意親自跑銀行匯款、抵押房產、借遍親友,甘願投入一場虛構的財富夢境,一場語言模型早已能一眼識破的劇本。
問題不是資訊太少,而是心智作業系統(mental operating system)早已過時。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更新極快的時代,但大多數人的風險判斷、信任架構與自我角色認知仍停留在數十年前的版本。
二、語言模型為何能秒拆劇本,而未升級的人腦卻反覆中招?
語言模型與傳統人腦(未升級)之比較
模式辨識能力:可比對數百萬筆詐騙樣本,一眼拆解「充值出金」邏輯;依賴有限的個人經驗,可能從未遇過複雜詐騙
邏輯純粹性:不帶情緒、不護短,只依機率與邏輯判斷;為維護自尊與形象傾向合理化判斷錯誤
情緒反應:不受誘惑詞語與緊急語境影響;容易被「賺錢機會」、「限時名額」等語言觸發認知誤判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對決:情緒驅動、角色錯認未升級的人腦,對抗工業級劇本與演算法詐騙的無聲操控。
三、為何願意花時間匯款,卻不願花 10 秒驗證?
這是一個荒謬卻真實的現象:
語言模型只需幾秒就能判定詐騙關鍵語句如「保證金」、「限時提領」為高風險訊號;
但受害者卻願意花數小時親自跑銀行、換帳戶、甚至哭著求行員放行,只為「再次嘗試提領」。
背後原因:
1. 認知與行為不一致(Cognitive–Behavior Mismatch)
一旦受害者被導入「我是投資菁英」的角色,就會將所有風險視為「挑戰」而非「警訊」。
2. 維護虛構角色的心理努力
匯款行為本身,變成了「證明我沒看錯」的心理證明。否則就必須承認「我錯了」這比金錢損失更難以承受。
3. 情緒劫持
夢想翻身的渴望、高報酬的幻想、害怕錯失的焦慮,使得邏輯與計算功能徹底關閉。
四、真正的落差:不是資訊不足,而是「心智系統版本未升級」
語言模型工具與人類大腦(未升級)模組對比
架構模式:多層語義建模、資料即時演算;線性敘事、經驗投射式思維
防詐功能:關鍵詞建模 + 即時風險警示; 本能信任、人際經驗推測
更新頻率:每日演算法微調、資料更新; 偶爾看新聞、學校教育停在十年前
錯誤處理:調整模型參數、停止運行; 否認 → 自我辯護 → 繼續投入
> 當心智結構仍用舊版本操作,就算資訊再新也無法保護你。
五、詐騙邏輯的本質:一行虛假程式碼
所有投資型詐騙的核心公式幾乎都長這樣:
> 「只要你先匯錢,就能賺更多錢」
對語言模型而言,這是一條明顯錯誤的執行指令。
但對陷入角色的受害者來說,它卻是「機會來了」、「高人指點」、「翻身希望」的劇本開場白。
這就是兩種模型運作邏輯的根本差異:
模型之執行邏輯與結果
語言模型(AI):冷靜比對、拒絕執行邏輯錯誤流程;直接阻斷劇本
人腦模型(未升級):自我綁定角色、自我合理化行為;深陷劇本直到資源枯竭
六、如何升級「虛擬擴增心智作業系統」?
1. 安裝「信任沙箱」模組
任何資訊進入腦中前,先暫存、延遲、驗證,而不是直接行動。
2. 啟用「角色注入警示系統」
當他人試圖將你快速包裝為「VIP投資人」、「內部特選客戶」,就應立即警覺:這是劇本,而非榮譽。
3. 內建「出金=詐騙」自動提示器
只要聽到「解鎖資金」、「手續費後出金」、「只差最後一步」這類話術,系統立即亮紅燈。
4. 更新「羞恥容忍機制」
允許自己說出「我錯了」,是防止持續受害的關鍵補丁。否則你將用更多錯誤行動來補償過去的錯誤信念。
詐騙不只是資訊問題,而是虛擬心智參數建模版本問題
> 現代的詐騙早已不是資訊問題,而是「大腦虛擬參數認知版本」尚未升級的問題。
我們手中擁有即時可用的語言模型,卻可能在現實中,被最簡單的劇本牽著走。
這不可恥,可恥的是仍固守著舊版信任模式、不願更新風險感知系統、不肯承認錯誤角色劇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