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專家:「校正回歸」是很正常的

skistosais wrote:
回溯確診的病例

回溯確診病例應該用發病日還是採檢日?
----------------------------------------------------------------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以「發病日」觀察趨勢,可避免採檢時間及行政流程的影響,是能貼近疫情實況、較領先的指標,也可以更精準往前往後,匡出個案發生感染、帶來傳播的時間區間。

李建璋表示,公共衛生所討論的兩大重要指標,就是「盛行」「發病」,前者是用來代表全部的現有案例,後者是代表新發生的案例,因此發病率是比較領先的指標。由於各人去篩檢的時間不同,有人症狀一開始就篩,有人後來才篩,所以如果用採檢或診斷的時間去推論,會抓不準社區疫情擴散的時區,如果用每個人都以出現症狀的「發病日」作為標準,就能排除個人行為與行政流程的影響。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1/5479075
有聽過大學放榜之後每天還在增額錄取的嗎!?

如果篩檢能量不足,就像柯P說的,80/20法則,只要快篩陽性就是認定確診,才能快速反應疫情的變化,而不是一定要PCR陽性才能認定確診

幾年前晶圓廠發生一件光阻劑事件
真正的專家可不會用已經產出檢驗的,算計報廢,那個數目不大
在製品,會受到影響的要一併從嚴估算,結果打掉上萬片

廢話!檢驗產能,全檢時間必然是瓶頸,短期根本不會有答案
但專家必須找出估算方法,避免二次損失,商譽損失

政客網軍當 CEO 便會說當日產出低良率的只有 500 片,股東們,客戶們不要擔心
但 ....... 三個月後校正回歸,報廢超過一萬片

所幸護國神山不是政客網軍在經營,善哉,善哉 ! 

畢節望族後裔
哪個專家?不要跟我說蟑螂窩養的專家喔!
skistosais wrote:
其實在專家眼中其實這樣「校正回歸」
是很正常的


積壓就積壓,驗不完就驗不完
創甚麼洗地用新詞 ... 專家 ?!

愛因斯坦:

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
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沒有,不過倒是聽過考完預官沒上,再增額錄取的,而且還可以開jaguar去當兵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