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julice wrote:
蔡政府上台,大家都理性了許多
蔬果價崩,檢討農民
電力不夠,檢討人民
漁船被趕,檢討漁民
勞工過勞,自己有病
這在馬19時期根本不會發生的,直接要馬狗負責
台灣在空心菜帶領下,唯一的好處就是懂得被檢討

當年李國鼎不管怎麼努力
都被說國民黨的黑手要申向蕉農
....
那現在不就更慘
一定被說藍綠惡鬥、置農民於水火
.....
李國鼎如果還活著,一定很無耐,,「我只想讓世界吃到台灣香焦、看見台灣的美好」,沒有互鬥,只有被鬥...
JasonQ wrote:
台農發的問題在於兩個:
1.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等到快要爆量才開始牽線進行外銷,缺乏長期穩定的交易模式。
2. 政府成立的企業會有與民爭利的問題
台灣農業需要類似紡拓會之類的組織或是單位,在事前就整合製造商(農民)以及貿易商(農企業),長期耕耘外銷市場。
以台灣的貿易環境,很難在關稅上跟其他國家走在相同起跑點。但是,台灣的農產品卻很適合走中高價位的農產通路。
舉例來說,都樂為何在台灣設立公司還跟台灣農民契作農產品?
不就是因為台灣的農產品可以符合對方對品質的需求嗎?
更有趣的是,農民可以種出符合7-11要求的商品,卻沒辦法在交貨模式上符合7-11的需求,但是透過都樂交易就可以?
只不過,如果農民走中高價位產品外銷,到時候又會被國人嫌棄說"只留爛貨在台灣給台灣人購買"...
...(恕刪)
JasonQ wrote:
台農發的問題在於兩個:
1.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等到快要爆量才開始牽線進行外銷,缺乏長期穩定的交易模式。
2. 政府成立的企業會有與民爭利的問題
台灣農業需要類似紡拓會之類的組織或是單位,在事前就整合製造商(農民)以及貿易商(農企業),長期耕耘外銷市場。
以台灣的貿易環境,很難在關稅上跟其他國家走在相同起跑點。但是,台灣的農產品卻很適合走中高價位的農產通路。
舉例來說,都樂為何在台灣設立公司還跟台灣農民契作農產品?
不就是因為台灣的農產品可以符合對方對品質的需求嗎?
更有趣的是,農民可以種出符合7-11要求的商品,卻沒辦法在交貨模式上符合7-11的需求,但是透過都樂交易就可以?
只不過,如果農民走中高價位產品外銷,到時候又會被國人嫌棄說"只留爛貨在台灣給台灣人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