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念聚合體 wrote:儒教會崛起主要是宣...(恕刪) 怨念聚合體 wrote:儒教會崛起主要是宣揚尊王、忠君思想而辦學又將此思想教育化,更加鞏固於人心所以自古帝王都捧儒教,更把孔子奉為至聖但儒教也就只有表面光鮮,底子糟糕得很,孔子更是卑鄙無恥的奸險小人 論語不是這樣看的.....你把它當故事書看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有很多大家對論語都有解析如譚家哲的論語平解以現代人眼光與角度解論語與教科書上的詮釋大不相同,可以看看~你會覺得孔子基本上是個可愛的性情中人
怨念聚合體 wrote:儒教會崛起主要是宣...(恕刪) 子路→十八.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人都有愛桑梓的心意,今日則不是,現今本國人專說本國的壞處,稱洋人為爸爸,國家未亡先喪良心。葉公雖不好,也談他的國家。吾黨,指他的葉國。有直躬者,此人姓躬,古時躬作「弓」,直躬者稱直躬,我們國家有一位弓某人,很直爽。直是好處,如何直法呢?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打官司得有證據,他兒子出來當證人,大公無私。講到此處,吾為你們說說。你們大家說會辦事,吾說辦事難。你們說,葉公他誇耀本國的事,你要如何應對?孔子這套很麻煩,方法就是「博我以文,約之以禮」。說政治的事太多了,所以吾編常禮舉要,大家也沒有記住。孔子的學生中,最高明是顏子,孔子提倡仁,答復顏子:四勿,就是答一個「禮」字,所以知道禮的重要,你要是懂了禮,就可解決一切。葉公說這件事,就是賞識的意思,直躬很好很直。又有人來說,直躬他正直大公無私,因為直躬他父親偷羊有罪,必須殺頭。殺是對還是不對?你們不明白事故人情,不懂書裡意思,如何辦事?你們說會辦事,那是見取見,正是邪見。官府要殺他父親時,直躬請求替他父親死,直躬是又直又孝,給你們判判,這是孝還是不孝?葉公一聽,赦免了直躬。「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說,我們那裡也有直爽人,與你們這裡不一樣,兒子有了錯處,父親藏起來,父親有錯處,兒子也把父親掩藏。我們的直與你們不一樣是這個直法,你們這裡是父告子,子告父。這個問題要解決,可以去看禮記,參考考證劉氏正義,引禮記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事奉在上的,只要有什麼事都隱著,父母有過則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鄭玄注說:隱謂不稱揚其過失也。暗著說,不向著人說。朋友也是如此,向著外人說是揚惡,朋友尚且如此,何況父母?閔子騫的父親想休掉他後母,子騫勸諫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這是幾諫。又參考鹽鐵論,父子是天倫,所以要隱而不宣。果然大家都懂禮,事情就能解決,古代中國的民法、服制,都遵循禮經,所謂「遵禮成服」「遵制成服」。若呆板說,又怕你們學了出毛病,例如左傳說石碏大義滅親,和此章有矛盾嗎?俗語云:家醜不可外揚。這句話就足以包括了。
怨念聚合體 wrote:1.論語的部分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章節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恕刪) 這不能怪孔子,那是當時的常態思想.易經更直接了當的說:"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打不贏官司,就逃回家鄉(宗族封地),自有鄉人庇護.
三腳阿喵 wrote:這不能怪孔子,那是...(恕刪) 我想看古文要很謹慎,有很多面向可以看待,不能單看一句話以此例來說1. 孔子一貫思想是什麼?了解孔子思想,會幫助了解孔子每一句話2. 孔子因材施教,會因對象不同而說不同的話3. 要知道當時的風俗習慣與法律情形舉例,我是不知道當時法律如何,只是舉例如果偷盜是大罪,要砍頭,子還要正直的讓父被砍頭?4. 子舉發父後,之後父子關係會如何?父子或親人間該如何相處?5. 對國家社會的後續影響是好是壞?禮,倫常等,是不是因此破壞了?..........所以只單純看一句話字面意義,可能會解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