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ernita wrote:
在下在網路看新聞,...(恕刪)
客觀來看好了,無良的企業和老闆當然有一定的比例,但狀況是當勞動力供需是供給大於需求時,工作內容爛也不敢換,當經濟的流動性越來越差,企業的獲利能力越來越差的時候,那種上是上櫃公司實質不賺錢,只是為了股價把帳面做賺錢的狀況就是越多,甚至老闆根本淘空公司也會比較多,企業沒有實質的獲利,怎可能給員工比較好的薪資
台灣是整體環境已經低於一般國際環境了,企業在台灣的投資成長很差,加上外移因素,提供的勞動力其實不能說太好
不能否認適度的調整工作時間限制可以改善失業率,甚至增加經濟循環的能力(工時過長幾乎肯定對經濟不利),以未來趨勢看製造業佔據的比重會往下,而服務業很重視的是信心,這個台灣很差的
以目前普遍企業的利潤狀況看,除非要走高風險的路,不然現在的股東權益報酬並不算高,說企業賺錢不分給員工不算太客觀的說法,在公司只要做久一點,對管理有一定程度瞭解,公司到底有沒有賺錢,大概賺多少,相關的員工會有概念的,真的大賺而沒有分給員工,領多少錢做多少事很容易就顯現出來的,企業沒有員工的努力,一定會影響長期競爭力的,老闆過於短視不一定有比較好的利益
員工能力也是薪資的一個指標,以台灣現在的教育方式,除了理工這種比較有點效益外,其他的那能真訓練出多好的人才,沒太大能力替企業爭取利益,那能拿的薪資勢必受到限制,真的有能力那能選的企業也會比較多,薪資不會太差的
目前看起來唯一比較樂觀的是台灣總勞動力要開始下降了,且看起來下降的會相當快,工作機會上升不了,但勞動力供給下降也可以改善薪資的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