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uanwenbaobai wrote:原因很簡單 . 因為...(恕刪) 搞成通通都大學生,錄取去百分之百,不明究裡的人以為是一種善意的行為,其實是令人作嘔的惡意能夠讓年輕人"不需要"唸大學,就有好出路,才棒阿所以前面才有人說教改就是希望大家通通都去唸書,好維持大學學店的生計
cs057 wrote:想恢復聯考的人都自認自己的基因最優良小孩永遠都是最會讀書 最會考試而這些最會考試的學生就是國家全部的菁英政府只要培養這些菁英小孩就好那些比較不會讀書不會考試的一定都是別人家的小孩放他們自生自滅也沒關係 真的不知你是怎樣歸納出這種結論的一定沒參加過聯考吧以前的聯考才真的叫適性揚材現在在幹嘛 真的看不懂教育部一直強調國教結果這20年的教改 讓國中生本來還算平均的程度 變成M型化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就學所習得的教育知識不是超齡就是要補救真不知道 這國教到底做到哪裏去我們以前 即便不讀書至少中文能寫英文能讀現在呢
櫻樹抽芽時想你 wrote:真的不知你是怎樣歸納...(恕刪) 聯考叫做適性揚才??? 自己看看紅字部分吧我年紀不小了 以前可以不參加聯考嗎??http://www.bctest.ntnu.edu.tw/flying/flying11-20/flying16-6.htm對恢復高中聯考與否爭論的一些看法 教育部中教司專門委員許泰益聯考的缺點(一)一試定終身:只重視考試那幾天的表現,忽略了國中三年學習過程的表現,以點的表現來決定考生的前途,不僅不合理,且與多元智慧、多元評量的教育原理有違。(二)考試領導教學:聯考怎麼考、考什麼,學校往往就怎麼教、教什麼。聯考不考的德、體、群育,學校往往就忽略。這使得教育內容完全以智育為中心,一切的教育目標與理想也因此難以落實(按:多元入學也會產生此一現象,但是甄選入學及申請入學參採學生在校藝能表現、綜合表現、特殊表現、特殊才能、優良品德等,學生不會只重視智育)。(三)無法實質公平:聯考雖具有公信力,其實並不公平。因為筆試往往只能測驗出學生的記憶力,有關思考、創造、分析等能力並不容易測出,而具有這些能力的學生反而是更適合接受高深教育的人才。因此聯考對於考驗學生能力方面,並不公平(黃政傑,民80:78)。(四)形成學校排序的標籤:由於長久以來所形成的學校社會聲望,往往左右了考生及家長選填志願時的優先秩序,形成學校階梯式的排行,對非屬明星高中的學校極不公平,也對其辦學的努力造成嚴重的打擊。雖然多元入學方案也會產生此一現象,但是配合高中職社區化方案的實施及不公布學力測驗的分數組距等措施,筆者認為此一現象會比聯考緩和。(五)不符合多元價值觀:若以整體升學競爭的公平合理思考,比較多元入學和聯考制度,可以明顯發現,雖然多元入學在技術層面上需要檢討改進,而聯考齊頭式的平等,方式簡單但不一定公平,特別是聯考單一價值選才,不能區別不同特色的孩子,不符合現代社會多元價值觀(民91、5、23,自由時報8版)。同時也犧牲了學生「隱式知識」的表現。所謂隱式知識係指那些不易經由編碼所傳達的知識,包括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親和力、抗壓性、應變性、前瞻性、人生觀、世界觀、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團隊合作與領導力等方面的表現(干學平,民91),這些隱式知識是很難用紙筆測驗去評量的。
06/18 今週刊-別被明星高中綁架再強調一次:職場上也有各式各樣的「分數」,也比序排名,但不是只在比名門而已,最重要的是公司、團隊、員工改善進步的參考!但不是絕對!台灣人以為學校排名就搞定一切,穩當的⋯⋯殊不知人生就像比賽一樣,沒有根據排名就決定勝負的。明星學校消失了,就公平了?明星學校宛如魔戒嗎?
kopin0720 wrote:不光是讀書考試我認識的一些國外一流碩博士畢業生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回台灣都沒有出路了 是的,所以人才與就業的問題跟「考試制度」沒有絕對關係,跟機會的供給比較有關。而機會的供給,又牽涉到社會的多元性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強度。而我們還在考試不考試裡轉!!!!!
cs057 wrote:聯考叫做適性揚才??...(恕刪) 現在沒有單一價值選才嗎?不也一樣是比成績嗎?只是方法更不客觀而已你要說以前的方式 對窮人不利現在的會更有利嗎?以前和現在相比 只是增加有利人士上下其手的機會而已至少 聯考他們還沒辦法
diapason wrote:試著換一個角度思考,...(恕刪)據說2013年台灣的服務業已經占全國GDP為69.16%,產業都已經轉型至此,教育制度和人民的心態不也應該跟著改變? 很可惜的是台灣大多是附加價值低的服務業,冷飲店員,超商櫃員,藥妝店員,大賣場店員,餐廳服務員...這些工作都是很缺人的,他們需要的反而是做事態度及體力,而不是一張無用的文憑!!
沒用的啦...家長以為沒聯考變多元就讓她小孩擠名校有一道署光...結果多元也沒辦法, 當然又反對多元...cs057 wrote:聯考叫做適性揚才??...(恕刪) 街頭青年: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低薪人士: 自己的薪水國家救現在則是: 自己的小孩國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