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dy6313 wrote:
仔細看了一下似乎沒...(恕刪)
那倒是,
依照你的貼文內容
廢食用油易出現「丙烯醯胺」
陳俊成解釋,「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由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類與胺基酸「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在120℃以上的溫度下 反應所形成,也是梅納反應(Maillard反應,讓食物變黑與產生風味)的一部分。如果肉體保存不良導致微生物孳生,烹調時進行提油加熱,會促進「丙烯醯胺」的生成量,而一般利用符合衛生條件的肉體在合格製程下所產製的豬油,「丙烯醯胺」是不會超標的。
由於劣質豬油的原料,主要來自高溫加熱的廢棄禽畜下腳料與廢食用油回收再製,陳俊成推斷「丙烯醯胺」含量會非常驚人。陳俊成說,除了因為廢棄禽畜下腳料充滿細菌等微生物,回收的油炸廢油也會有非常多的「丙烯醯胺」,因為油炸肉類時,通常會先進行醃製,醃料中不乏可見蔗糖及澱粉,在肉類本身含有天門冬醯胺的情況下,經過高溫油炸,會使油炸油中含有丙烯醯胺。
目前「丙烯醯胺」是未檢出,
二審時高檢署不妨提提看,
倘若二個指標數據的顯示是一個正常,一個異常,
那二審應該會很精彩..........期待

補上另一個連結:
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6737/
文章後段記載
"對於陳俊成的說法,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長陳惠芳僅表示,「丙烯醯胺acrylamide」
、「3-單氯丙二醇酯類3-MPC ester」、「氯離子」與「雞油、魚油的反應」這些在
食用油脂精煉加工的過程後,幾乎都消失,列入檢驗項目的意義不大。"
不知道這段說法會不會成為變數.....